城市门户的温情风景线 有你,有我,有TA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11-26 09:19:44 星期二   

看到城市越来越有爱

他做志愿者越来越有瘾

“老妈快过来,不要插队!”杭州东站地铁站出站闸机前,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从长长的队伍中探出头来,朝一个年轻女人喊着。

一个穿浅绿色外套的胖大叔朝孩子竖了竖大拇指:“小朋友,妈妈是来问路的,没有插队哦。”

常在杭州东站坐地铁的乘客,都对这个胖大叔有印象,因为他总是戴着一顶墨绿色红星帽。他叫黄国兴,52岁,杭州的“骨灰级”志愿者。在过去的19年中,他从在西湖边微笑亭送馒头、送粥开始,志愿服务的足迹遍布杭州城,运河、西湖、武林广场、杭州东站……都有过他的身影。

2012年,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黄国兴就在最忙碌的武林广场地铁站做起了志愿者。那时候,第一次坐地铁的人非常多,自助买票、进站、过安检、刷闸机,各个环节都能遇到需要帮助的乘客,最多的求助是问路,黄国兴需要不厌其烦地向乘客解释1号线在哪个站有分支,提醒乘客千万别坐错站。

2013年7月1日,杭州东站建成启用,杭州东站地铁站同步开通,黄国兴成了这里的一名地铁志愿者,服务至今。黄国兴是老杭州,脾气温和,早年在邮局工作过,后来又做过丝绸商人,这些都成了他做志愿者的“资本”——他对杭州地理了如指掌,哪怕有人说出一个生僻的地名,他也能说出大致位置;做生意时,他走南闯北,懂得七八种方言,就算遇到说不好普通话的乘客,他也能应付。黄国兴说,帮助陌生人之后心中的那份自豪感,是他最喜欢的。

每天早晨7点,黄国兴会坐上93路公交车,从拱墅区的家赶到杭州东站,开始一天的志愿服务。在日复一日的人流中,黄国兴经常能从志愿服务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温情。

去年春运时,有一名坐轮椅的残疾人带着一大袋行李出站,却不知道应该怎样买高铁票。黄国兴帮着残疾人买好了票,还推着轮椅将人家送到高铁站候车大厅,直到交给站务员大姐为止。“一年到头,在外打拼都不容易。”黄国兴说,看着那些在外奔波一年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的人,他总是会想起当年四处闯荡做生意的自己,“谁会知道,那名残疾人兄弟回家过年的路要更不容易呢?”

今年4月,一名乘客因为膝盖积液导致的炎症,诱发了生理性昏厥,倒在地铁站里。黄国兴看到了,抱起那名乘客,将他送到了附近的医院,直到乘客的父亲赶到。后来,黄国兴才知道,这对父子都是来自外地的记者。“那位父亲现在和我成了朋友,一直在微信上邀请我去他们家乡玩呢。”黄国兴说。

前不久,黄国兴在地铁自动售票机旁遇到一名扛着几大袋行李的老妇人。他上前一问,原来,老妇人是从山西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来杭看儿子的,可儿子正在加班,没法来车站接她,她想坐地铁去儿子家,却不知道该怎么买票。黄国兴帮着老妇人买好了地铁票,并将她送上车。“其实也就两三站路。”黄国兴说,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都是以子女为先的,“那个老母亲不想麻烦儿子,说自己会坐地铁的,可真的到了地铁站,她却搞不清楚方向了……”

这些年,黄国兴最明显的感觉是,很多文明乘车提醒用语的出现频率都降低了,乘客在乘坐地铁时越来越文明、自觉,而他的志愿服务重心也逐渐转向回应乘客的求助。至于有多少次“请问”,有多少句“谢谢”,他已经记不清了。“每天真的就有那么多人问路,问这趟地铁到不到武林门,那趟地铁到不到临平。”黄国兴笑着说,“一个人出门在外,特别在人声嘈杂的地方,确实很容易忽视指示牌,这点我非常理解。”

做志愿者19年了,黄国兴是有瘾头吗?“哈哈,是啊,有瘾头。”黄国兴哈哈大笑,“你看,杭州一年比一年美丽、有爱,而我就是引发这种变化的其中一小股力量,你说,是不是要上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丁岚 记者 钟玮  编辑:郑海云
城市门户总会带给初来乍到的人一些城市初印象。这座城市究竟包不包容、暖不暖心,人们一下火车,踏上杭州的土地便会有各自的感觉。作为大运力公共交通工具,地铁成为旅客的主要选择,地铁站因此成了旅客来到杭州后的第一个目的地,也成了给旅客留下杭州初印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