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集贤亭、风波亭、驰望亭……十年前,如果你来杭州,向地道的杭州人询问西湖边的这些亭子,他们肯定对这些古迹如数家珍。而十年后,如果你再向杭州人问起“西湖边还有什么好看的亭子?”他们也许会回答你:“有啊!微笑亭就算一个。”
什么是微笑亭?微笑亭是杭州西湖名胜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园文局)在西湖边6处景点内设立的志愿服务站,2平方米的木头小亭里,每天都有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值守,给游客们提供向导、咨询、茶水以及物品租借等服务。
从10多年前风里来雨里去“打游击”的志愿服务队,到如今分布在西湖各个景点的微笑亭,她的美,与温婉大气的西湖一样,引得千千万万的游客因这座城市而沉醉。
下海经商的创业人
老来怕闲的志愿者
前天上午,西湖边冷风凛冽,游客稀少。“老杭州”施志平正在柳浪闻莺微笑亭门口打扫卫生。“幸好今天人不多,还能和你们说上几句。”见记者来,他打趣说。
施志平告诉记者,每到盛夏时节,就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天气炎热,柳浪闻莺微笑亭要给市民和游客提供免费茶水。暑热难耐的3个月里,他天天都来亭子里报到,运凉茶、搬茶桶、倒茶水,看到游客们舒心地喝着龙井茶,他觉得特别满足。
“我老婆看我天天都来这里‘端茶送水’,回家就开我玩笑,她想喝水的时候就故意大喊‘老施,派水啦!’”施志平说,“玩笑归玩笑,要不是家人支持我,我也不可能干得这么开心的。”
67岁的施志平已经志愿服务了7年,风雨无阻,有人曾给施大伯算过一笔账: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1.1万小时,光是回答“洗手间在哪里”这个问题就超过了10万次。
施志平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不过,对于年轻时的他而言,西湖只是个偶尔散散心的去处。1989年,正当中年的施志平决定下海经商,他只身一人去了深圳,做起了外贸生意,妻子和女儿则留在了杭州。“我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回杭州一趟,在外面久了,才体会到在杭州的那种‘归属感’。”施志平说。
2012年,年满60岁的施志平决定退休回杭。然而,多年来习惯四处奔波的他并不想闲下来,“回来两三个月我就决定来当志愿者了,在家闲不住啊,总要找点事做做。”就这样,施志平在网上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面试,成了柳浪闻莺微笑亭的一员。柳浪闻莺微笑亭值守是轮班制的,每位志愿者平均两周轮到一次,施志平闲不住,每周至少来两次,厚厚的工作日志上签满了他的名字。
2016年底,大寒潮降临杭州。“西湖的浪特别大,浪打上来,地上立马就结冰了,游步道都铺上了厚厚的防滑草垫,手机都被冻关机了。”施志平对那一天的“盛况”记忆犹新。可这样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他的热情,早上9点,他依然准时打开微笑亭的小门,将里外都打扫了一遍。“那天西湖边没几个人,但我想着万一有一个人需要帮助,这样的天气里,我不就雪中送炭了吗?”施志平说。
从当志愿者的那一天起,施志平就开始做起了“杭州攻略”。7年过去,如今每一位问路的游客都能在施大伯这里问到那个最佳答案,有的甚至还能收获他免费定制的旅游路线。不过,“活地图”施志平也不是没碰过壁。
6年前,施志平曾接待了一位儒雅文气的北方游客,游客问他是否知道杭州碑林在哪儿。这个问题难倒了他,“我那时觉得自己已经是杭州通了,底气十足,谁知竟然一问三不知,看他扫兴离去,我感觉太受挫了。”
事后,施志平查阅了数本资料,终于得知原来杭州碑林就在劳动路上。为此,他多次实地走访、参观,将碑林的“前世今生”都摸了个透。
“我也许不会再碰上当年那位游客了,但我觉得只要对杭州多一分了解,我就能多一分底气,更好地为游客们服务。”他说,“杭州有这么美的西湖,我们不能给它拖后腿。微笑亭,就像它的名字那样,就是给游客送服务添笑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