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坚持的志愿服务工作
让超龄的老爸羡慕不已
柳浪闻莺公园两公里外的湖滨一公园微笑亭里,一位大伯正坐着看报纸,看起来有80多岁了。他会是微笑亭志愿者吗?
“我啊?不是的不是的。我是志愿者的爸爸。女儿去上洗手间去了,我帮她看一下。”大伯说,“你们要采访啊?不知道我女儿会不会说,她每次都不好意思,逃掉的。”
没几分钟,大伯女儿王莺回来了。“哎,我说不好的。你们去寻我们朱鸿队长好了,小我一岁,属牛的,做的时间比我长得多了。什么荣誉都让给别人,有志愿者哪天有事不能来,她都会自己顶上。”王莺一边说着,一边翻着值班登记册指给我们看,“我对我们队长真的是比较崇拜的。”
听王大伯讲,王莺退休前就在西湖微笑亭做志愿者了,退休后先在断桥服务了4年。具体哪一年加入微笑亭,做了多少年了?王莺却笑着推说,“不清楚,忘记掉了。”
那时候断桥还没有微笑亭,王莺和其他志愿者每逢双休日,只要不下雨,就撑一把大阳伞,设点服务。夏天太热游客中暑了,他们接到阳伞下休息,给游客喝喝水;冬天冷,他们给需要的游客供应温开水,暖暖身。服务最多的项目,当然是问路。有多少辛苦,王莺想不起来,只记得每到双休日、五一、国庆,大家都忙得不得了,哪怕志愿者没事站在那里,都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游客太多了。
“我讲句难听话哦!断桥就像个骗子。为啥?我们当时就在断桥,外地游客经常跑过来问断桥在哪里,我说这里就是,所有人的反应都是,‘啊?’”王莺掩着嘴哈哈大笑,“这个我真的印象最深了。没看过的都不知道断桥长什么样子,我就同他们说,杭州有三怪嘛,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
说着话,一位老伯探头问道,“这里简单的地图有没有,多少钱?我想看看,去雷峰塔。”王莺抽出一本地图册递给他:“大哥,这个给你。不要钱。雷峰塔你往这边过去两三公里就到了。”“这么好的啊。”老伯接过地图,带着笑意走了。像这样问路的,王莺一天最多要解答好几百回,这天是工作日,天气又骤冷,“生意”自然清淡些。
不过,一公园微笑亭开设了这么些年,大家老早习惯了这个“家”一样的存在。清早,值班志愿者要推着小推车,从几百米外的游船码头用桶子装好茶水,再晃荡晃荡推回来,早起唱歌的大伯大妈们看到了,一个个提着小水壶过来接龙井茶水,然后再开开心心唱几个小时的歌。忙好这些事,王莺就成了“兼职导游”,回答音乐喷泉在哪、苏堤怎么走等等。若是碰到外国游客,她会赶紧抽出地图笑着递过去,嘴里说着“map,map”,人家自然就懂了。
对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来说,微笑亭是个小家。对父亲王大伯来说,这里是有女儿的地方,也是个家。王莺是家里的独女,母亲年前过世了,老父亲一个人很难度过。王大伯早晨起得早,每周女儿做志愿者这天,他就从曙光社区的家里一个人走1个钟头,到一公园微笑亭来。
“他也乐意到这里来陪陪我,和我讲讲话,到中午我再买碗热腾腾的面给他吃,他蛮开心的。”王莺说,父亲也觉得在这里做志愿者很有价值,很想来的。从前她在断桥服务时父亲就想来,还去报名、学习。不过,队里有规定,年纪超过73岁,就不好做志愿者了。
“我就是同你们说说闲话,正儿八经采访我说不来的。你们还是去寻寻其他更优秀的志愿者。”话到一半,王莺摆摆手,又建议我们另外找人采访,“我爸爸的事,我也没跟队里说。就是夏天时候,这里人少嘛,我去拉茶水,我爸爸正好在这里坐坐,需要时也好帮别人指指路。真当要来做,他年纪太大了,还要麻烦队里多备一份饭。我还是给他买点他喜欢的东西吃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