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铸造大国重器的“杭州面孔”——“钢铁裁缝”葛小青的匠心人生
发布时间:2019-10-09 09:30:00

初心伊始,誓做重器守护人

1991年中考刚结束,在学校的教室里,填写志愿的同学们正为自己的未来方向感到迷惘,此时的葛小青却第一个提交了志愿单——焊接专业。但16岁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是焊工领域最辛苦的锅炉焊工,从那时起,他便与“锅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4年的夏天,刚技校毕业的葛小青被选拔进入杭州锅炉集团,焊接技术要求最高的容器车间。勤奋好学的他坚持长时间的焊接工作,由于经验不足,常常连防护措施都没做到位。焊接火花产生的紫外线,灼伤了他的眼睛,每晚都痛到不能入眠。那时,医院是他除车间外最常去的地方。

一个锅炉,要进行内部焊接,焊接工人就要钻过一人宽的口子,然后在这个密闭的环境里进行高温焊接。图为葛小青熟练地从小小的锅炉口一跃而入。

身体的病痛折磨,并没有打消他对事业的热爱,反而一直磨练着他的心智,誓要技艺超群成为19岁的葛小青最大的目标。

在掌握普通焊接技能之后,他抓住企业培训、学习焊接尖端技术氩弧焊的机遇,那时200多人的车间里掌握这门技术的不到5人。他安静、专注地训练自己的技艺,跑东跑西一遍又一遍请教工人师傅,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年,葛小青一直在耐心等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葛小青正在指导工人进行机器切割。

焊将出击质保核电顺运行

葛小青粗糙的手上满是伤痕,这是常年与火花打交道留下的“纪念”。对此,他自己却毫不在意。“一个好的焊工,身上都有疤痕,没有受过伤,不算真正的好焊工”。此时,焊枪已成为他直指梦想的武器,而伤疤便是岁月为他印刻的勋章。正是这双满是伤痕的双手,在参与很多世界级锅炉项目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其精密程度能够经得起X光和超声波的检验。

每一个零部件,出自他之手,都经得起质量的检验。

当他第一次带上“勋章”时,也是第一次真正参与到重器项目中,有了绝对证明自己的机会。1998年,杭锅集团接到广东岭澳核电项目的订单,厂里甄选最优秀的精兵排兵布阵,这时的葛小青就在其中,这一年,中国的核电产品,刚刚开始制造。

用于核电产品的高压加热器的材料是合金钢,在焊接时加热保温在150°C—250°C,工人必须穿上厚重的防火服,在高温密闭的空间里连续焊接数小时,在焊接时既要精力高度集中,还要正确把握焊接方式。

火花四溅,噪音震天,钢铁混杂着灼烧的气味充斥着整个车间,这就是葛小青的工作环境。

焊接时散发的火花有1000多度,葛小青的手脚经常被烫起泡,但他为了焊缝内部的质量和外观平整,咬紧牙坚持焊完整个焊条。他知道如果中间有停歇,焊缝的接头会多,缺陷也就多,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后来,产品经X光探伤(判断材料内部缺陷的检验方法),得到了法国阿尔斯通现场监理的高度认可。拥有这项技术的葛小青也成为中国核产品制造的第一批精良焊将。

葛小青和工人们正在对锅炉内部进行焊接。

逐渐在“焊接圈”出名的葛小青,紧接着就参加了上海宝钢集团的项目­——制造国内第一台LT转炉余热锅炉。该产品是由德国公司第一次设计,其焊接接头的形式和焊接工艺国内外都从未接触过,有些地方甚至连焊缝位置都看不到,焊条也塞不进去,全凭个人的感觉和经验来焊。

面对时间紧、难度大的这次项目,葛小青要在一个多星期内解决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找来同样材质、结构一样的工件进行反复的模拟实验,每天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以上,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葛小青以最熟练的技巧焊接成功,使该产品质量达到了外方的要求,也获得了国家重点项目的表彰。

时代的发展让锅炉的运用不再是简单的加热装备,而是广泛的运用于各个行业,成为许多国之重器的“助燃剂”。其中对于锅炉要求最高的便是核能建设,条件复杂,风险也最大,这时安全成为重中之重,而葛小青所参与的核电项目每一次却都是零失误的完美结果。

来源:杭州网   作者:首席记者 王川 实习生 王潇雨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