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杭州绿道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含的“绿”色发展之“道”,迈入扩展与深化并行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广度”上,今年杭州将建设绿道500公里,打造3个精品绿道环,集中推广100条精品线路,到2021年底,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建成区5分钟步行可达绿道网”目标;“深度”上,杭州进一步加快“智慧绿道”建设步伐,并借势亚运,将绿道作为全民迎亚运的绝佳载体,推动全民健身、助力全面小康。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到风景秀丽的生态文明之都,再到勇立潮头的创新活力之城。如今,杭州共约3685公里的城市绿道正织成一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覆盖城乡”的密网,串起一座城的文化、生态与产业,为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营造新的发展空间。
全域谋划,让绿道成为余杭高质量发展的一抹亮色
与全市绿道在“广度”“深度”上的先行先试同频,随着余杭区“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重要决策部署的深入推进,围绕“迎亚运”、“三个全域”建设计划,全区绿道网络建设如火如荼,整体绿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绿地系统不断完善,2019、2020年完成新建、改造绿道134公里,全区绿道总里程达到350公里。绿道这抹亮色串点成线,最终通达全域。
时间拨回5年前,当时很多老余杭人难以想象,如今,这一条条逐渐密织的“网红小路”,极大地改善着城市面貌。2015年,塘超小径建成;紧接着建成的大径山绿道获得2017年浙江省最美绿道称号,2017年东湖绿道、上塘河绿道建成;2018年,超山环线绿道、环西太洋慢行系统建成;2019年,绿道建设被纳入市、区两级民生实事项目,余杭塘河绿道、獐山港两侧绿道、“美丽公路”良渚绿道等项目获“杭州市最美绿道”称号。就在最近,临平山绿道获评2020年浙江省最美绿道。
民心所向,久久为功。余杭区绿道建设在全面推进“全域创新策源地、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治理现代化”的指引下,在《余杭区生态绿道专项规划研究》、《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等系列规划的引领下,已经从摸索、起步阶段驶入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350公里的绿道网络,已然成为余杭区加快实现“东部崛起、中部兴盛、城西腾飞、西部富美”的重要抓手。
更高站位,多点开花。余杭区绿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余杭区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发布,余杭将继续以“幸福民生”为目标方向,持续推进全区绿道建设成环、成网、成系统,至2021年底前建成绿道总里程不少于400公里,以“傍山、沿水、穿林、通景”为规划原则,持续推进绿道建设成环、成网、成系统,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打造“三横三纵四环”的网络型绿道结构。
而在近期,余杭将在临平城区建设绿道串联工程、禾丰港绿道等项目;在未来科技城建设南湖小镇绿道、环南湖绿道等项目;在良渚新城沿郁宅港、张家坝港等水系建设绿道;在西部山区建设大径山片区绿道、黄湖溪绿道、森林古道等项目。在进一步密织区内绿道网络的同时,以“江、河、湖、海、山、田、城”城市生态基础网架为依托,最终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文化深耕,让绿道把文化与生活贴得更近
“一千年前的文明看北京,两千年前的文明看西安,五千年前的文明就要看杭州良渚了。”良渚遗址的发掘,让全世界都将目光聚集在杭州西北郊,它为中华辉煌文明史提供了坚实佐证,也让余杭这片文化富矿为世人所重新认识。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余杭区绿道建设宏大的全域布局下,将目光更加聚焦,就会发现余杭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景观特色表现的精品化绿道建设路径。这让绿道建设展现的不单单是公里数,还成为余杭本地的文化图腾与市民们信步其间、休闲健身、观景游憩的好去处。
就在去年,“美丽公路”良渚绿道(长连线与104国道交叉口——祥彭线)获首届“杭州市最美绿道”称号,余杭区绿道办相关负责人很清楚,对良渚文化的发掘、展现,是这条最美绿道 “美”之所在。良渚绿道以现代园林手法,呼应良渚遗址公园,以良渚寻踪,良渚印象景墙,滨水栈道,朝圣之路小品等为重要节点,融入良渚文脉文化,“我们设计的思路,就是让市民徜徉其间,与良渚先民在五千年前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进行交流、碰撞,进而融合、传播、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