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杭州连续举办“公述民评”面对面问政活动的第12年。11月6日下午,2020年杭州“公述民评”电视问政活动拉开帷幕。首场问政,聚焦“服务企业还有哪些不足”。
发布帮助企业复工复产“1+12”系列政策,推出政商“亲清在线”数字平台……2020年,杭州市在“战疫情、促发展”双线作战中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持续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从人、财、物、智等全方位精准帮扶企业复工、复产。近日,杭州在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的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工作中再获殊荣,排名全国第一,成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杭州主动查找在政府部门服务企业方面的不足和短板。
电价不到七毛,物业堂而皇之收一块二
为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推出了不少惠企政策,杭州也不例外。但现场播放的暗访短片却显示,一些政策红利并没能真正落实到每家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上,甚至有些惠企红利被私自“截流”了。
比如电费。按照相关法规,电费按照国家核准电价计收,不得在电费中加收其他费用。2018年到2019年,国家为减轻企业负担,先后六次降低综合体在内的一般工商业用电单价,每度电价从0.82元降至不到0.67元。但在滨江区空分大厦办公的近60家企业,却一直在向物业缴纳每度1.2元的电费。
租户向物业反映了电价问题之后,今年开始,物业把电费拆成了两部分,0.6656元每度的电费和0.5元每度的服务费。对此物业的说辞是,服务费是因为电表损耗、人力抄表和垫付电费产生了费用。
堂而皇之截流惠企红利多年,滨江区市场监管局却直到记者投诉,才介入调查。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表示,的确曾有四五个人来投诉过,但受理有流程,“不是你一说马上就去查的,再说我们也不是神仙,人家隐蔽地做,我们也不知道……”
处理投诉的流程,真的很复杂吗?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古涛表示,一点也不复杂,而且杭州近年一直在开展专供电问题的监督检查执法。“不管是一家还是多家,我们都会责令属地的相关人员上门核实,如果情况属实依法进行处理。
古涛说,从短片来看,这位属地市监局的工作人员,至少态度很不诚恳,回去后会进一步核实,也会给相关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高新区(滨江)副区长陶峰表示,短片给政府部门提了个醒,要主动服务和靠前服务,不能等企业信访和投诉,才主动回应。“滨江区现在也落实了以平台街道为主,依托网格化和楼宇管理服务专员的服务体系,加强政策的宣传,切实掌握企业惠企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的情况,也欢迎市民朋友监督。”
惠企政策很给力,为何知道的企业一半都不到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政府出台的各类惠企政策是核心。但好的政策,企业未必都知晓、掌握,更别说享受了。今年十月,杭州市考评办委托第三方对杭州市446家中小企业,开展了2020年杭州市民营企业政策知晓情况的统计调查,涉及9个部门的10个政策,统计显示政策综合知晓率仅为47.23%,说明超过半数的企业都不清楚或不知道政策内容。
政策知晓率偏低,问题出在哪里?调查显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候政策对接部门过多,一份文件底下盖着七八个部门的公章,要详细询问时都说打听的事项不在自己分管范围内。还有受访企业表示,不少政策宣传仅仅停留在政府的官方网页上,或是短信通知,这些惠企政策常常被淹没在其他政务信息之中。有的企业主说,往往听说有这个政策时,往往都成了马后炮,还有的部门出台了政策却不主动宣传,要企业去打听才告知。
政策发布平台过多也是一个问题。部分受访企业家告诉记者,目前杭州存在多个涉企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主管单位不同,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各有侧重,发布时间、提供信息参差不齐,企业难以准确分辨、使用。而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建委、环保各部门又都有自己的网站及公众号,信息发布多且杂,新的政策很容易被忽略。“得关注几百个公众号,每天推那么多,有用的信息一下子就淹掉了。”
余杭区常务副区长陈夏林说,短片里反映的问题,的确也多次听到企业反映过,包括政策不知晓,渠道不畅通,发布平台过多等等,都是服务企业过程中的痛点。余杭区的做法是,在区级层面设立一个权威性的企业服务机构,将“亲清在线”实体化运作,参照扁平管理、集成服务,实施高效的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人员一体办公,政策一窗兑现,咨询一号受理,职能一网通办。“10月15号已经正式挂牌,现在所有的涉企政策,都可以在这个中心进行咨询和解答。”
下城区副区长唐锋坦陈,每次在政策的宣传推广中,自己也有担心,会不会因为对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有些企业没有享受到?或者因为没有及时了解政策,而错过了申报时间?因此,下城区从2018年起创立了企业服务中心,设置在商务局下,由商务局局长兼任这个中心主任,并指定一名副局长专程负责企业咨询工作,所有涉企的政策在这个平台上发布。
总结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营商环境的优化一直在路上,没有终点。政府需要完成一个态度的转变,变企业上门求服务,为我们给企业送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政策的反馈,看下发的文件有没有落实,有没有让企业真的受益,才能让政策真正发挥作用,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要让政企在一个频道,让企业有获得感、安全感,对一座城市有归属感、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