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 山林葱郁,物产丰沛,气候宜居……一直以来,利川不缺资源。
缺的是,把资源转化成财富的产业。
当东部的发展思维,遇上西部的自然资源,利川的脱贫之路走得大步流星。但脱贫“出列”,并非终点。持续的发展,才是萧山与利川共同的志向。
“帮助利川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产业链,帮助利川在特色行业中取得话语权。”这是萧山扶贫干部给自己下的任务。
茶叶、莼菜、大黄、黄连等是利川人祖祖辈辈种植的。萧山在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植入了数字化思维、产业链思维、高科技思维,通过一个个产业项目,把利川的绿水青山转化成利川的致富法宝。得益于高山、蓝天,利川茶的行业里不仅有了“利川红”这样的原产地品牌,还出现了循环农业、溯源管理这样的生态农业模式。大黄、黄连等中药材,在利川土壤里产出,还要在利川的土壤里转化成各类终端产品,产生更大效益。
带着深深的萧山印迹,产业发展,在利川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陈家兄弟回乡记
13岁走出大山,陈诚以为回家乡只是过年的一次“仪式感”,但在2018年,刚过30岁的陈诚义无反顾返回了大山,创立了利川市楚盛堂中药材有限公司,建起了黄连加工厂。
利川市建南镇是黄连的主产地,全国有一半的黄连就出自这里,特别是箭竹溪片区的10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黄连,少的三四亩,多的十来亩,整个黄连种植面积大约4.2万亩。可就是这样一个黄连产区,却没有像样的黄连加工厂。挨家挨户都在自己家里粗加工,不仅效率低下,也影响了黄连的品质。
“原先,爸爸妈妈一直带着我们在重庆的黄水黄连市场做黄连生意,我退伍后就接过了接力棒。”陈诚说,他从小生长的地方就是产黄连的,为什么不能直接把工厂办到原产地呢?
乡情,就这样牵动着游子的心。
陈诚和弟弟陈前,与父母一商量,就决定先回家乡探探路——高品质的鸡爪连种植,农户们家家户户的粗放式加工,坚定了他回乡办工厂的决心。
游子归乡容易,但要办起工厂来并非易事。镇政府牵头落实了土地,但资金上又遇到了难题?此时,萧山抛出了橄榄枝,100万元援助资金助力陈家兄弟办起了黄连加工厂。
“笃笃笃……”走进厂区的时候,机器声作响,加工厂很是热闹,土里挖出来的黄连正在筛土,筛完土后,就会放到铁架子上,等待烘干,一般来说80℃的烘干箱里烘18个小时就能制成干品。“原先,村民自己在家烘干,3天才能烘干一亩地的黄连,现在1天不到就能完成了,关键是黄连的品质大大提升了。”建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伦锋表示,目前,黄连的价格能卖到93—113元每公斤,原先卖给收购商,价格比较低,现在卖到家门口的加工厂里,村民每亩地能多卖1000到1500元。
说话间,就有村民开着三轮电动车将整车的黄连拉到了厂里,解开编织袋,将一袋袋的黄连往地上倒。“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加工厂,我每年都拉到这里来卖。”水田坝村11组的村民贺明兰笑呵呵地说,家里种了七八亩地的黄连,原先都要在家里烟熏火燎地烘干,现在好了,直接拉到厂里,不仅省事了,还能多卖钱。“算下来,一年能多卖4000多元呢。”对于低保户贺明兰来说,4000元不是小钱。
在部队历练过的陈家兄弟,身上有着满满的正能量。现在,凡是到厂里来加工黄连的贫困户,陈诚都给大家减免每公斤1元的加工费。
不仅对贫困乡民有着爱心,陈家兄弟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厂房都是萧山援建的,所以只要是浙江的药材企业从我们这里采购黄连,相较其他地区会便宜2元每公斤,我们想用一点实际行动来回馈杭州萧山的关爱。”弟弟陈前说。
建起加工厂只是建南镇走向黄连产业的第一步。建南镇还将进一步规范种植技术,从源头把控黄连品质,提高亩产;在产业链上进一步延伸,目前已经有了黄连牙膏等黄连深加工日用品。更重要的是,建南已经在当地建立了黄连交易市场,计划用几年的时间打造原产地的交易集聚中心,真正打造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