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土茶园、万元惠茶农”
“一口清水塘、万元卖鱼钱”
“户养十桶蜂、增收万元钱”
“一亩高粱地、净增万元钱”
“一家农家乐、户均万元钱”……
如今,放眼开化,随着一个个发展的短板被拉长,越来越多的开化百姓鼓起了腰包,甩掉了“穷帽”,踏上了小康路。
作为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开化始终牢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持续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消薄。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钱江源头的开化,也“绘”出了一幅幅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
17岁外出打工的余昌源
如今回家创办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是地地道道的钱江源头村庄。
20多年前,因为山高路险,当地经济落后。村民余昌源一家四口挤在破旧的黄泥房中,靠砍柴、养猪勉强维持生计。
那年,17岁的余昌源背上行囊离家时,曾狠狠发誓:再苦也不回头。
如今,经过多年环境整治、产业发展,龙门村成为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的美好家园。2015年,一直在温州做小生意的余昌源回到村庄,开农家乐、卖农产品,立志让山里的土货“走”出去。
是什么吸引他回来?“家乡在变,我要用我在外面学到的东西让家乡变得更好。”余昌源回答。
2017年,余昌源注册了“开化昌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办了“外山坡”农产品品牌,努力通过线上线下双推广。仅一年时间,“外山坡”的品牌就走出开化,年销售额已达200多万元。如今,“外山坡”品牌的红薯干、笋干、蜂蜜、葛粉等绿色有机农特产品已在开化家喻户晓。
开化县属于我省“26+3”重点“消薄县”,集体经济薄弱村占全县总村数的46.6%。通过3年努力,开化所有行政村已实现经营性收入5万元全覆盖,1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总村数91.37%,119个省定薄弱村全部“摘帽”。
产业扶贫让小康梦照进了现实
陈桂女种甜枣赚到了近万元
2019年年底,马金镇高合村引进了小甜枣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并招纳村里的低收入农户一起参与到基地建设中来。
村民陈桂女就是第一拨享受到村里种植小甜枣带来福利的人。“有了基地以后,我们直接到村子里打工,不用到外面去了。”陈桂女说,今年她一共赚了1.2万元,其中7000元是在基地里赚的,“产业扶贫让小康梦照进了现实”。
在杨林镇川南新村残疾人之家,全村低保、低边群众在这里从事来料加工工作。
杨林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为帮助低保、低边家庭脱贫增收,杨林镇与开化甲壳虫印刷有限公司结对,引进来料加工产品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预计可使低保、低边群众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就业帮扶让小康生活有奔头。
精准帮扶,要下“绣花”功夫。
在开化机关干部通过走访形成的信息采集表上,着重填写的一项项帮扶方案针对性强、形式多样:“聘任其为村保洁员,工资每年17000元”;“雇用其参与村集体清水鱼养殖,给予保底工资每月500元”;“老宅基地复垦后,村集体为其种植了100株黄桃”;“赠送甜玉米、迷你紫薯种苗,并鼓励种植辣椒等蔬菜,村集体及联系部门帮助销售”……每一个方案都凝结着干部的真帮实干。
“开化以结对帮扶‘百千万’奔康工程和‘六个一’行动为抓手,促进精准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化县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广泛动员机关干部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行政村造血功能,构建起结对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助推开化高水平实现全面小康。
据了解,开化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策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形成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全力攻坚的责任落实体系,并制定出台《开化县“圆满收官决胜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化县扶贫结对帮扶“百千万”奔康工程实施方案》《2020年开化县脱贫奔康“六个一”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形成战术组合拳,推动扶贫各项工作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