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煎包店开了这么多年,大儿子赵贤伟比陈阿姨名气大得多。
10年前赵贤伟参加一档相亲节目《相亲才会赢》,十分自信地介绍自己“我很帅,很有钱,年薪20万元以上,有家族企业,是煎包店……”从此一举成名,他“留下来做老板娘,整个煎包店都可以送给你”的说法也被网友传成了相亲金句——这句话现在做成标语挂在店里。
一位帮工悄悄告诉我,陈阿姨原来一直想让大儿子接手煎包店,不知为什么后来他不肯了。前段时间听说赵贤伟去临平开了家小吃店,人气不太旺,人现在也还没结婚。
下午4点左右,晚饭做好了,大家围着吃,陈阿姨还在忙着清洁。“这个抹布要在吃饭前用热水浸一下,吃完饭好洗,还有这个锅要用热水冲一下……”
“她就是那么个人,做事情太仔细,毕竟是自己的店。”拖完地开始吃饭的帮工老徐说,“干我们这行,只要一坐在凳子上休息,就不想再动,哎哟,太累了!她儿媳妇和亲家估计还不适应,我每天早上4点到店里,早上一个鸡蛋打打底,实在没工夫吃早饭,中饭嘛一碗拌面挖一口马上干活,趁着间隙再挖一口。现在4点吃完饭嘛睡觉了。”
10分钟后,陈阿姨开始吃饭,我在店里的两天,她都是吃饭最迟的。
吃着饭,陈阿姨跟我聊起她20岁去黑龙江插队下乡,从杭州坐7天7夜火车到大兴安岭。她说从杭州出发时,火车站台上到处哇哇哇哭成一片,好像这一走永远也不会回来……刚聊几句,陈阿姨放下筷子,去查看明天要准备的茶叶蛋熟了没,一看还没熟,心放下来,继续挖手中的米饭。
到大兴安岭伐木,吃苞谷 子、小米、高粱馒头,20个人睡一个帐篷,工资45元钱一个月……她说他们这些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是最不怕吃苦的一代人,哪像现在,要加班就要加钱……两年后去了大庆做油水分离,认识一个上海知青,后来成为丈夫,25岁结婚,那时条件苦,啥也没办,只有一张结婚证。35岁离婚,她带两个儿子……说到后面,陈阿姨声音越来越嘶哑,我也就没再多问。
“不好意思啊,我太累了,一会还要包煎饺煎包,本来都是帮工做的,现在我只能提前包一部分,事情太多了……”她说。
几乎每天下午3点多,71岁的帮工老陆都是第一个吃饭的。
“第一碗饭吃的是中饭,第二碗饭是晚饭。”老陆说着,端起盛满的一大碗饭,坐到椅子上开始扒拉。吃完单独找一张桌子,开始包馄饨,他一只手迅速用竹签将一小块肉馅赶进皮里,另一只手轻轻一握,节奏明快速度均匀,就像提前设好程序的机器。
老陆一边包馄饨一边和我聊。原来自打煎包店2000年开起来,他就在了,还是创始人之一,当时他和陈阿姨两个人投了两万元钱,雇了三个帮工,40平方米小店就此开张。
“这么说,你和陈阿姨之前就认识?”
“那当然!”
老陆年轻时作为上海知青也去了黑龙江,在同一列火车上认识的陈阿姨。那时老陆25岁,陈阿姨24岁。后来他32岁回到上海,有了家庭,和陈阿姨这么多年早就成为默契的老朋友。
30斤馄饨皮老陆一个小时多点就包完了,他说1斤皮能做11碗馄饨,30斤皮就是330碗馄饨。
这两天采访时,我注意到陈阿姨一直穿着拖鞋,她说因为自己脚骨头突出,导致脚面很宽,只有拖鞋才穿得进。
“陈阿姨啊,你都70岁了,为啥还这么拼,为了啥呀?”
“我也不知道,习惯了吧,365天天天这样子。可能,是为了孙子吧。”陈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