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携手 “东西”协作结硕果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8-17 10:15:24 Mon   

产业发展助力脱贫之路

4年12790万元的财政资金投入,共实施帮扶项目91个,其中产业项目占比一半以上。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根本之举。

盛夏的元堡乡绿意盎然,其中成片的大黄特别吸引眼球。大黄虽说是元堡乡一直以来的特色产业,但近年来有了大规模的扩张,这全靠大黄产业化的推动。平均每年要出产1000多吨大黄干品的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是今年利川首批复工企业之一。“疫情期间三个月,就销售了400多吨,多亏了萧山协调财政帮扶资金300余万元,建起占地5亩的现代化厂房,原先烟熏式的加工方式变成了烘制流水线,原先的家庭小作坊被现代化的厂房替代。”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祥云话语中,总是流露对萧山道不尽的感谢。

大黄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大大激发了当地中药材种植的热情。在产业化思维下,元堡中药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不到3000亩,扩大到目前的3万多亩,面积增长10倍,村民收入也翻番,仅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就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362户1200余人增收。

“对我们来说,下楼就能上班,上楼就是回家,太方便了。”在大黄产业园边上,几幢崭新的易地扶贫安置楼拔地而起,很多从山坳里搬出来的贫困户,成为了拿着四五千元月工资的“上班族”,他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脱贫”。

类似柏杨坝镇、汪营镇这样的“产业镇”,在利川比比皆是。过去三年,萧山在利川建了38个产业发展项目、20多个扶贫车间,帮助当地主导产业和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形成了“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区域脱贫”的模式。

这条扶贫新路径,实现了贫困村、扶贫车间、贫困户的“三赢”: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了保障,完善了扶贫产业的产业链,激发了项目所在地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大部分易地搬迁户就近就业,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更重要的是,利川市的大黄、黄连、香菇、茶叶等在产业化带动下得到长足发展。

为利川注入人才之力

“周院长,这里有一个产妇,急需你来处理。”周金锋是浙江萧山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今年4月挂职利川市民族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刚到利川市妇保院没几天,周金锋就接到了该院产科医生的求助电话:一位34岁的产妇多年未孕,好不容易通过试管婴儿怀上了双胞胎,却不料意外突然发生,出现未足月胎膜早破,胎心监护减速,这个来之不易的生命可能随时都会有危险。 

了解病情后,周金锋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很可能存在胎儿宫内窘迫,需要立即施行剖宫产手术。术中,周金锋发现产妇几乎已无羊水,其中一胎儿为横位,一手臂脱出,周金锋迅速还纳转至臀位后,以最快的速度取出胎儿,胎儿体重仅1520g,脐带有一真结,而另外一胎体重也只有1800g,于是立即将两个新生儿转到NICU观察治疗。手术后第4天,产妇顺利出院,恢复良好的两个新生儿过几天也回家了。

没有产钳技术,没有腹腔镜,这在萧山的医院根本无法想象,但在利川的医院却是普遍现象。周金锋对主管的学科进行了初步调研后,决定进一步加强急诊的流程管理和制度建设,提升产科急救能力,逐步开展阴道助产和腹腔镜手术。“希望通过我们的绵薄之力,能够为利川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对口扶贫上,每个人的“渺小之力”汇成了“宏大力量”。

萧山以人才帮扶,为利川当地群众带去了新思路、新理念,尤其是在教育和卫计领域,萧山共派出61名人才,奔赴利川开展支医、支教活动,提升利川的相关技术水平。如萧山朝晖初中教师王小平,在利川思源中学开创了“钟灵课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生任丹凤,在利川市人民医院开设了“无痛病房”;萧山区中医院挂职医生刘杰,在利川市民族中医院推动由萧山区中医院全仁夫院长主刀的“重塑人生脊梁”技术,推动了恩施医疗技术的进步。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金波 龚洁 通讯员 盛良 钱潇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利川市地处湖北恩施州,这里是云贵高原的一角。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发展的脚步未能跟上时代的节奏。1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1.6万贫困人口,曾经是利川市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