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57岁的“枫桥经验”正年轻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06 11:02:20 Fri   

今年国庆假日,杭州迎来了如潮的游客。在湖滨,志愿者们拉起一道道红色的人墙,根据红绿灯的变化不断转换队形,引导行人安全有序地通行。

已经57岁的“枫桥经验”,活力依旧。

曾经的“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历经岁月淬炼,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内涵。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杭州,这座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城市,“枫桥经验”在这里有了更具体、更接地气的展开方式。基层社会治理的样板或许会继续更迭变化,但不变的,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信心,以及让老百姓满意的决心。

从江南小镇诞生的“枫桥经验”,来到了距离一百多公里外的杭州,不仅“落地开花”,更是走出了一条杭州特色的平安建设之路。

样本1

“矛盾不上交”

西湖区古荡街道有一对几十年的邻居,关系很好。一户是五十多岁的中年大姐,邻居则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孤寡老人。

但今年初开始,大姐发现老太太时常会把生活垃圾放在单元楼道中间,不卫生又难看。大姐一开始没多在意,有时还会顺带把垃圾一起拿去丢掉。后来老太太放垃圾次数越来越多,大姐就和楼道长做了沟通。

没想到,这一“投诉”,让这对邻居矛盾渐生。一来二去,老太太以为邻居在“告状”,就赌气直接把垃圾放在了大姐家门口。这下大姐生气了,找老太太评理,谁知老太太不愿多谈,有次还关门太快,夹到了大姐的手。

之后,老太太听到又有人敲门,一看还是隔壁大姐,但这次手里竟拿着砖头,吓得她赶紧联系社区,要报警!社区无奈,只能请人来调解。

调解员叫刘伟,也算是西湖区的“金牌调解员”之一。算起来,他已经过手近三千例各类调解案件。有民警评价说,刘伟具备一名优秀调解员所需要的所有条件:法律素养,生活经验,心理素质以及耐心,四者缺一不可。

刘伟和双方见了面,发现两位脾气都挺倔,直接调解怕是很难,但又不能拖着不办。他先和大姐沟通,耐心听了两个多小时的哭诉,了解到大姐其实只有两个需求:“别在门口扔垃圾”,以及“适当赔偿一些医药费”。

大姐保证以后不做过激的事情。刘伟立马和社区做了沟通,又回过头,和老太太见了面。推心置腹下,老太太也挺讲理,答应不再乱丢垃圾,并赔偿邻居一定医药费。

事情到此,也就告一段落。

在杭州,像刘伟这样的“和事佬”和“老娘舅”其实有很多。他们或许不是专业的警察、律师,却以“和”促“合”,解决了大量矛盾纠纷,并极大缓解了基层治理的压力。

实际上,杭州在“矛盾不上交”这一点上早已先行——2013年,杭州就首创“和事佬”协会自治组织,以“身边人掺和身边事,草根力量化解民间矛盾”的方式实现居民自治。多年努力,杭州社区(村)“和事佬”协会覆盖率早已稳定在100%,两万多名“和事佬”活跃在大街小巷,每年化解的基层矛盾数量都在几万件以上。

样本2

“平安不出事”

今年的国庆假期恰逢中秋,赏秋景、观大潮,杭州再次迎来旅游高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个群体很多旅客都碰到过:“义警”——他们放弃休息,不计报酬,协助民警展开治安巡逻,维持秩序等工作。

都说群众是社会基层治理的基石,群众同样也能成为公安力量的左膀右臂,共同确保“平安不出事”。在杭州,“义警”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各基层派出所结合辖区不同的环境因素,因地制宜推出“义警”队伍。像在西湖景区,就有一支集结了景区公安巡特警、消防、交警、行政执法、水域执法、志愿者等类别,共60支队伍的“西子义警”。

74岁的杭州大伯顾桂尧就是“西子义警”中的一员。每周,他都会在西湖边巡逻3次,沿着断桥、白堤向西直到曲院风荷,再从北山街绕回起点。这样一圈,他要走3个多小时,步数超过2万步。老顾说,其实他参加“义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这么多游客高高兴兴来杭州,平平安安回家去,“自己也能顺便锻炼锻炼”。

离西湖百米距离的湖滨商圈,是每年节假日都会上热搜的“网红打卡地”。不过今年国庆期间,湖滨商圈再上热搜,除了因为实时人流量最高超过14万外,更是因为辖区派出所牵头组织的那支由平安联盟、公民警校“国际驿站”和“湖滨晴雨”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延安路挤满游客的情况下,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手拉着手组成一道道维持秩序的“人墙”,也组成了一条牢固的“安全防线”。

类似的“义警”队伍,在如今的杭州已是遍地开花。除了杭州人熟悉的“武林大妈”外,近年来还涌现出像“东哥东姐义警”、淳安“千岛义警”这样的队伍,活跃在火车东站、千岛湖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与景点。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市“百万义警”队伍共开展了281场次的活动,其中协助开展巡逻防范260次、平安宣讲13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记者 李维和 通讯员 甘露 蔡尤嘉 摄/记者 李忠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这座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城市,“枫桥经验”在这里有了更具体、更接地气的展开方式。基层社会治理的样板或许会继续更迭变化,但不变的,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信心,以及让老百姓满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