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共同富裕 争当城市范例

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以“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为导向 加快构建杭州“一核九星”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1-07-27 08:45:49

杭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和十二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在争当城市范例中奋力开创“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的发展新局。这为杭州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充分认识构建“一核九星”空间新格局的战略意义

推动杭州原有“一主三副、六大组团、双心双轴、六条生态带”空间结构向全域开放的“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转型,是以“大杭州”为前提,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等问题的时代要求;是以“高质量”为基础,大力推进郊区新城建设,打造杭州新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承接杭州新愿景所赋予的新功能、新使命的有力抓手;是以“共富裕”为方向,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市域一体的规划建设体系、高效联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全域统筹的保障支撑体系,开创“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发展新局的现实需要。

正确把握“一核”与“九星”的关系及发展方向

(一)正确把握“一核”与“九星”关系

以“大杭州”为前提,加强“一体化”发展。改变中心城区集聚要素的单兵作战为“一核”与“九星”分工合作,发挥1+1>2的整体效益。疏解中心城区过载的功能,腾出空间发展核心功能,增强“一核”的引领作用。让“九星”承接更多杭州发展功能,增强“九星”的支撑作用。

以“高质量”为基础,加强“融合化”发展。突出“九星”的“生态宜居、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各具特色”要求,改变粗放、蔓延式发展,处理好生态本底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大自然里”,在“双网融合”的推动下,加快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网络化”的特大城市新型格局。

以“共富裕”为方向,强化“九星”的公共服务建设。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先富带后富,“一核”带“九星”,近郊星城带远郊星城,城带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遵循圈层发展规律,完善“一核九星”格局

“一核”扩展。钱塘江时代两岸同筑杭州新中心。在滨江纳入“一核”之后,萧山的钱江世纪城也应纳入主核心。

“三圈”分工。一是绕城公路以内的紧密圈,建设萧山、余杭、临平紧密联动型星城,拓展核心功能;二是近郊圈,与主城既密切联系又自身独立,职住平衡较好,建设富阳、临安、钱塘融核提升型星城,承接中心城区产业功能外溢;三是远郊圈,以自主发展为主,建设桐庐、建德、淳安生态赋能型星城,尽力赋予杭州新功能使命,推动远郊星城发展。

“廊带”联动。要以钱塘江文化带、城西科创大走廊和运河文化带分别串连起相关星城,促进“点上出彩”和“线上成景”,加上“一廊两带”间区域联动,实现“面上提升”。

“九星”闪耀。星城担负疏解中心城区过载功能,承接杭州新功能,发展独立功能。其中,紧密圈星城担负前两项功能,近郊圈星城三项功能兼备,而远郊圈星城主要担负后两项功能,形成反磁力节点。

“星”城共生。“九星”作为各自独立的行政主体,其地理形态包含了新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因而,星城是“星”的主体而非全部。“星”的建设需要形成城-镇-乡的联动关系,以星城锚固人口基本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以风情小镇、美丽乡村承接新功能、新形态、新业态,服务于创新发展、美好生活。

(三)明确星城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关注“一老一小”,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全龄友好的优良人居环境,建设人人共享、幸福美好的宜居新城。

生态为底,推进城市公园、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建设,推行绿色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推广节能设施和绿色建筑,建设天蓝水清、拥抱自然的绿色新城。

安全为基,提升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建设生命至上、应急安全的韧性新城。

智慧为用,以“新基建”和“新城建”为抓手,以城市大脑+未来社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建设数字赋能、智慧互联的智慧新城。

文化为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强人文关怀、科技向善、城市人文精神和品牌塑造,建设开放包容、各具魅力的人文新城。

创新为要,加强产学研创联动,建设创新发展、精明增长的活力新城。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汤海孺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