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全破陋习礼葬入民心 建德市殡葬领域移风易俗专项整治显成效
发布时间:2021-10-13 16:42:19

编者按:2019年浙江民政会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浙委发〔2019〕27号)发布以来,建德市针对目前乡村普遍存在的隆丧厚葬封建陋习,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围绕移风易俗示范区创建,有的放矢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整治。通过一年的努力,乡村普遍存在的“丧期时间长、封建迷信多、铺张浪费大”等丧俗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殡仪服务得到有效提升,群众丧事负担大幅降低,文明礼葬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生平提高,“非功德道场不孝、非大坟大墓不孝、非铺张浪费不孝”等扭曲殡葬观在乡村反弹,群众普遍反映丧事办理耗时长、开支大、负担重,相互攀比讲排场、比阔气影响恶劣,与乡风文明相背离。为响应群众呼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德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依靠群众群策群力、激活自治组织活力、启发群众自律自觉,以“四全”机制为抓手,破立并举,疏堵结合,破解乡村丧事“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的恶性循环,丧事简办、文明礼葬、厚养薄葬逐渐成为群众自觉,为杭州市创建“全国移风易俗示范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覆盖走访,掌握殡葬现状回应群众期盼。通过全面走访,全面摸清殡葬陋习源头、掌握了群众殡葬基本需求、找准了移风易俗的关键环节。一是摸清基础现状。走访调研小组深入200余个乡村走访,查看生态墓地、集中埋葬点280余处,收集各类图文资料30余G。二是摸清民间习俗。组织乡镇级、村级及民间从业人员座谈会73次,现场走访丧事1800余场、群众1700余人,拜访乡贤会12次、80岁以上高龄老人400余位,收回问卷调查2000余份,了解丧葬习俗。三是理清工作思路。通过走访,先后形成《我市殡葬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我市农村“寿坟”整治迫在眉睫》《“美丽乡村”的墓地现状令人堪忧》《我市推进节地生态殡葬设施建设刻不容缓》《关于我市乡村丧俗陋习的调查和对策建议》等5篇专题调研报告。

二、全覆盖宣传,启发群众自觉培育文明风尚。破解乡村丧事“不管不顾怕忌讳、不问不谈怕晦气、不声不响不关己”的政策宣传普及难题,着重培育厚养薄葬、生态安葬、文明祭扫殡葬新理念。一是全域宣传造氛围。印制宣传彩页5万份、悬挂宣传标语横幅900余条、张贴公告1000余份,确保干道有横幅、乡镇有专栏、行政村有公告、自然村有标语、群众有宣传册、丧户有告知书。二是媒体宣传造影响。微信推送、情景再现视频等各类网络宣传点击量累计超过160万次,其中“杭+新闻”、《钱江晚报》报道的《建德市第一座骨灰堂投入使用》点击超过140万次。三是方言宣讲接地气。传承家风家训,编写通俗易懂顺口溜60余条,组织党员、村民代表、殡葬从业人员专题学习宣讲200余场,“堂前燕”方言宣讲100余场,启发群众自觉培育殡葬文化。

三、全覆盖建设,多元生态设施助推移风易俗。以集约土地资源、美化乡村环境、减轻群众负担为原则,实现生态殡葬设施从1.0版到3.0版的跨越。一是消除顾虑推进生态墓地建设。通过组织参观骨灰堂、生态墓地建设,有力扭转了群众对新型生态殡葬设施的偏见,消除了基层干部“生态墓地不想建”“建了墓地不想进”“进了墓地不规范”的顾虑。寿昌镇等5个乡镇级节地生态墓地建设高标准完成,基本实现村级生态墓地全覆盖。二是转变观念开创骨灰入殿新篇。编制全市16座乡镇级骨灰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航头镇和更楼街道骨灰堂建设并投入使用,群众殡葬观念从传统的“入土为安”转变到现代的“入殿为尊”,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便捷通道。三是不保留骨灰葬法引领殡葬发展。桃坞公墓树葬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已经安葬骨灰11例。树葬区充分体现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逝者的人文精神,弘扬厚养薄葬、天人合一、绿色生态的殡葬新风尚。

四、全覆盖治理,全程闭环监管长效管理。市域全覆盖和过程全覆盖双管齐下,实现全程无缝闭环监管。一是治理机制全。建立一窗受理和骨灰跟踪的数据专人负责归集、汇总、比对和通报机制,组建乡村善治“移风易俗”队伍,积极参与殡葬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管理,协助、指导、监督丧属办理丧事。二是治理机制实。村级组织主动宣传、主动介入、主动监督,每例丧事做到“村社区报告时有劝导、丧事办理时有协助、规范安葬后有照片”,对重点民间从业人员进行约谈,为群众丧事简办铺实了“台阶”,取得了“做通一户工作、影响周边一片”的社会效应。三是群众受惠多。提升市殡仪馆服务质量,优化接运时间,重点引导焚烧遗物、花圈、可燃祭品和抛洒纸钱等习俗,有效遏制了比阔气、讲排场、搞迷信等陈规陋习。全年3500余例丧事场均用时由原来的7--9天降至3--4天,丧事开支由原来的5至10万降至2至4万。封建道场、大坟大墓、大操大办等隆丧厚葬现象得到全面遏制,文明礼葬逐步成为群众自觉,厚养薄葬逐渐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