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南湖革命纪念馆推陈出新传播红船精神——把红船故事说进千万人心里
发布时间:2021-03-24 11:15:45

是职业更是事业

有信仰才能讲好信仰

刚接到馆里选拔情景剧演员的通知时,大多数人内心是拒绝的。

讲解员工作性质特殊。纪念馆主展陈的讲解时间,短则30分钟,长则一个半小时,若再加上去湖心岛瞻仰红船的半小时,往往一次就需一个半到两小时。而这样的行程,每个人一天至少要经历4回。

在纪念馆,不少人有咽喉炎和膝盖积水。为了让嗓子得到休息,很多时候大家即便都坐在办公室,也宁愿打字交流。

“工作量已经那么大了,还要自加压力,我们是不是对自己太狠了?”

党支部书记李允给大家分享纪念馆退休党员徐金巧的故事。徐金巧曾是嘉兴地区京剧团当家花旦,1984年来到纪念馆工作。刚当上讲解员的那段日子,她白天跟着其他讲解员练习,晚上在家里翻书查资料,还把京剧里的“手眼声法步”融入自己的讲解,成为当时大家争相学习的“金牌讲解员”。

前辈们想方设法搞创新,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入党积极分子李怡婷豁然开朗,带头报了名,并最终成为饰演王会悟的演员。

150句台词的剧中,王会悟这一角色的比重占近六成,为了不耽误大家的进度,第一次排练前,李怡婷记词到凌晨3点,第二天早上眼睛还没睁开,嘴巴已经开始往外蹦词。

“当我‘成为’当年的一员时,我对早期共产党人在困境中寻找光明、探索出路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也越发感到党的伟大。”李怡婷告诉记者,情景剧给她和同事们带来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每一次排练与演出都让她更加感受到党的魅力,更加想要早日成为其中一员。

“讲信仰的人有信仰,才能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李允说,纪念馆讲解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力,近年来,纪念馆党支部通过创新各种形式宣讲红船精神的过程,也是让馆里青年讲解员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的过程,是让他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过程,现在,馆里人人将这份职业作为为之奋斗的事业。近两年来,就有6名90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有14名入党积极分子。

走出嘉兴走遍全国

红船精神传扬四方

2021年3月5日,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袁晶第一个走上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讲述红船故事。

这一幕,让她想到15年前的自己。

2006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当年6月,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的她,领到一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到北京去,讲红船的故事!

“你是一名党员了,一定要争当表率,把讲解任务完成好!”临行前,时任党支部书记找她谈话。

当时,中国国家博物馆里这样规模的展览,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准备。可在纪念馆的多方协调之下,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从脚本到布展的全部准备工作。

袁晶告诉记者,那是红船第一次来到北京展览,每个工作人员都铆足了劲,特别是几位党员,抢着搬最重的物件、事无巨细核对每一项展陈。

那次图片展,袁晶共讲了180多场次,观众们对红船的热情让她意识到,红船,应该更多地走出嘉兴,红船故事,要讲给全国人民听。

这些年,纪念馆不仅加大与其他省市纪念馆的联动布展,更主动策划巡展。2019年5月起,纪念馆举办“红船精神万里行”,先后来到杭州、贵阳、西安、南昌、北京等城市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嘉兴学院等高校;今年,纪念馆更是创设“百年航程 红船初心——中国革命精神大联展”,“请展”和“送展”相结合,与省内外兄弟纪念馆、部队、学校等联合开展展览活动。

每一次布展,党员依然是冲在最前面的先锋。在“红船精神万里行”杭州站,已有7年党龄的郑皓创下1天讲解15场的“纪录”,回到驻地时,嗓子常常是哑的。可郑皓说,每当有听众感谢他的讲解,他都会觉得自己不仅仅是讲解员,更是历史守护者,与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相比,这点付出不算什么。

“什么是历史?这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可在讲解红船、红船精神时,我们真的会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它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种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的神圣感。”南湖革命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张宪义说,馆里的每个人,一定会把这份使命感、神圣感放在心里,继续说好红船故事,继续守护好这抹属于9000余万共产党员的共同的“红”。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何苏鸣 见习记者 钱弘慧   编辑:高婷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