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升级 最合适的医疗就是最好的
走进国科大肿瘤医院,这里如往常一样有条不紊。诊室内,医生轻触鼠标,迅速开具检查单和处方;大厅里,患者用医保卡,在自助机上轻松结算。每日周而复始的忙碌里,无形的改革“触角”,正在触动传统就医格局和就医理念的改变。
在朱利明看来,体现医护人员劳务技术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有所提升的同时,对医护人员和医疗服务行为的约束也从未松懈,甚至更加严格。
“根据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监控指标,出院患者手术占比、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单病种质量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都被纳入严格的考核体系中。”朱利明说,这意味着,医疗服务价值的体现,前提必须是医疗质量的提升。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中,两者缺一不可。
近年来,一个叫做“叙事医学”的新名词引起了朱利明的注意。“长远来看,这一提倡构建医生叙事能力,提升共情能力、职业精神和亲和力的理念,与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一切密不可分。”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进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成为了一种日常习惯。绍兴市中医院副院长邵静松告诉记者,在硬物耗和软服务间进行统筹平衡后,他体会到了“看不见”的服务升级。
“打个比方,在医改后,落枕推拿治疗的费用从原先的60元/人次增加到了97/人次, 30多元费用,让医护人员明显觉得自己的劳务价值能与高负荷的劳动相匹配了。”邵静松说,有时候患者因为一次落枕,可以得到医生几十分钟的推拿治疗,同时感受到良好的疗效,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医患双方的获得感都增强了;而对医院而言,也能更好地发挥传统医学的特色。
曾任公立医院管理者长达30多年的黄东胜,开始向外界呼吁一个全新的理念——最合适的医疗。“我从不认为最昂贵的医疗就是最好的医疗。”他说,医疗行为不是简单的买与卖,它的公益性必须得到充分体现。
“从共性的角度出发,医疗费用、医疗服务都应该体现在最合情合理的地方;但从个性化的角度来看,医疗方案应该因病而异、因人而异,甚至因时而异。”黄东胜说,这一趋势也与当今我们所呼吁的精准诊疗不谋而合。
浙南小城缙云,县人民医院于今年2月1日正式开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这里工作了34年的副院长王和平认为,改革最终的目的,还是回归到老百姓身上。
在分管物价工作的他看来:基层医院的硬件更新,就医条件更好了,老百姓的就医理念也需要及时更新。
“要扭转他们的就医理念并非易事。从正视药物(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到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等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他依然不乏信心:“这些年来基层的变化太大了,我们相信,未来变化还将继续发生。”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在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中,解题方案日新月异,但是解题思路、解题方向始终未变——现代化医院必须有现代化的新面貌、新格局。
(文中患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