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访
我和我的西湖
晨光惺忪,四月的生气在柔和的微风中一点点洇开。遛弯、跑步、骑车的人都来了,像是抓住幸福一样,他们来抓住西湖的春天。
西湖每一季都是值得抓住的。春的湖柳、夏的风荷、秋的桂香、冬的断桥……无不印证着苏东坡的千古绝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季青雨变化的底色里,布满了西湖的千思万绪,这思绪,也是属于每一个西湖人的。
张建庭是西湖综保工程的负责人和全程参与者。回想当年保护建设中的点点滴滴,他百感交集。
西湖南线是综保工程中首先启动的项目。2001年年底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2002年3月开工,9月底竣工,10月1日南线景区如期开放。“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背后,是无数工程人员披星戴月的速度与激情。
“为了方便工程管理,一大批工程管理者直接睡在工地,从早到晚紧张推进,几乎没有休息日。”张建庭说,不只是拼速度、质量、安全,在方便市民和游客服务设施、充实文化内涵以及提升景观美学效果等方面,工程部也下足了功夫、用尽了心思。
西湖南线“双投桥”就是如此。这座漂浮于水面、线型独特、游客必到的“网红桥”,曾被张建庭和同事们戏称为“一座在水中构思的桥”。
“当时拟建的水上步行桥,所处的位置空间不大,关系复杂敏感,桥的定位、体量、造型、线型、色彩、材料等都必须慎重把关。”为了解决水中的定位和线型,张建庭和同事们多次到现场甚至下到湖里,就桥的位置、线型流向和体量等仔细观察、不断推敲。其建设方案,就是他们在水里泡了三四个小时,反复比选最终确定的。
“如果没有参与过西湖综保工程和西湖申遗,恐怕我也会和很多人一样,对西湖只是些浅浅的认识,惊叹于她的美和雅致的气质,而很难深深地体会西湖作为千年以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间天堂的内在意蕴。”在文化遗产保护战线工作了30余年的卓军,一直将西湖综保和申遗视为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
“西湖综保这十年,也是杭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湖博物馆、盖叫天故居纪念馆、韩美林艺术馆等一大批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的新建和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等老馆的改扩建,成为展示西湖文化景观要素的重要窗口。”在西湖综保工程中,卓军主要负责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陈策划、楹联匾额、导览标识等工作。当时要求,用一年多时间建成一座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国内第一座湖泊专题类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手头一件展藏品都没有,只有几个临时工作人员,那段时间,紧张焦虑一直压在卓军的心头。
“从组织编制陈列大纲、确定方案、设计施工到全方位征集文物展品和相关资料都殚精竭虑、层层把关。”博物馆开放前的最后几天,所有泥工、水电工、油漆工、木工、设备安装工等现场施工及布展人员三天三夜不合眼,才确保了博物馆如期对外开放。
今年是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十周年,张建庭、卓军等参与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管理者、建设者和技术人员们,一起回忆了当年故事,并整理、编辑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践案例《我的西湖》,以探索西湖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更多的城市、风景名胜区,在城市及风景区保护、生态建设、历史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可供借鉴。
“只要每一代西湖人都写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页,西湖再活2000年将不会是梦想。”张建庭说。
未来正在书写
西湖书写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杭州的灵魂在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生命线’、精华所在是西湖”。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同志到西溪湿地考察调研,强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要求杭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
2020年6月24日,西湖申遗成功9周年的纪念日,“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管理”授牌仪式举行,西湖、西溪珠联璧合,实现一体化管理。这一天,也成为首个“杭州西湖日”。
西湖西溪,这两颗相得益彰、熠熠生辉的明珠,正一起携手迈向“双西合璧,精彩蝶变”的新时代。
“对西湖的保护开发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保护西湖文化:西湖文化就是‘西湖味’,失去了‘西湖味’,西湖就失去了传承,就变样了。二是要以民为本:不能让老百姓得到实在利益的保护开发是不可能持续的。”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邓金松说。
“申遗成功后,西湖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开旅游发展大会,而是挂起了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牌子,这表明了未来对于西湖持续保护、发展的决心。”前不久,《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组来到西湖,昔日故宫“看门人”单霁翔说:“西湖是自然和人文共同绘就的画作、在时间里流动的诗歌。当我们把景当成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对象加以平等交流,才能和历史对话,与文化共情,并在这样一种‘交往’中听见自己内心的回声。”
西湖,编织了古代和现代文脉的盛世西湖,源于历史,行在当代,通向未来,这千年时空里的回音,你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