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改革先锋谢高华:一个勇于担当的共产党人》在杭首发
发布时间:2021-06-26 09:07:16

6月25日,《改革先锋谢高华:一个勇于担当的共产党人》一书在杭举行首发式暨研讨会,不少义乌人专程赶来见证这一时刻,这位被称为一个人改变一座城的老人已经被深深地刻在义乌人记忆里,因为他的“四个允许”“兴商建县”的决定,义乌这座原本“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的贫困城市如今成长为全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城区建成面积更是从当年不到3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109.4平方公里,拥有各类市场主体75.26万户,其中个体户达到52.08万户,上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这里寻找梦想,过去十年义乌成为人口增长最猛的县级市。

一个人改变一座城

1982年4月,51岁的谢高华调任义乌县委书记,当时的义乌是个标准的农业贫困县,骑自行车全城转一圈用不了10分钟,老百姓常以“稠城一条街,一个高音喇叭响全城”自嘲。

来到义乌后,谢高华对义乌鸡毛换糖的文化以及自发形成的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他越发觉得农民经商能吃饱饭甚至还能致富,高度契合中央发展商品经济的精神,应该给市场松绑。

为推动义乌市场的开放,谢高华当时面临着很大压力,不少干部怕担责任,顾虑重重,最终在一次县机关大会上,他当众宣布:“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

1982年8月25日,这是一个义乌人永远会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根据谢高华的指示,义乌县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第一号)》,宣布9月5日正式开放湖清门“稠城镇小百货市场”,专门划出一条湖清门到火车站的一条街让做小商品的摊主摆地摊。

这是全国第一份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市场开放后,为鼓励那些想干又不敢干的百姓,谢高华又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时任城阳工商所所长的孙章宝昨天回忆,市场开放之初,有正式固定摊位100多户,还有600多户流动摊位和大量“提篮”,经营范围包含小百货、小五金、小针织、小塑料、小玩具、服装。

就这样,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1982年它的成交额392万元,1983年迅速升到1444万元。到1984年,湖清门的摊位已满足不了经营需求,义乌县政府投入57万元,在新马路建成占地13590平方米,摊位1849个的第二代市场,改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

也是在这一年的10月,在全国“科技兴农”的大背景下,谢高华提出了“兴商建县”(义乌撤县建市后改为“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兴商建县”也成为了此后义乌市委市政府各位继任者的信条,如今被代代相传下来。

因为“兴商建县”的提出,义乌全县掀起经商热潮,1984年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到1986年义乌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29万元。

1991年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 10.25亿元,位居中国十大市场之首,此后一直蝉联至今。

如今经过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国际商贸城、进口商品孵化区等6代市场更迭、11次扩建,义乌市场经营面积、商位数达到了650万平方米、7.5万多个,去年市场成交额1884亿。

数据显示,义乌市场的商品来自220万家企业,其中24%来自义乌本地,35%来自浙江其他地区,31%来自全国其他省区市。作为第六代市场的核心标志的进口商品孵化区则汇聚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种源头商品,义乌在不断向“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级贸易平台迈进。

而义乌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则显示,截至今年6月23日,义乌累计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75.26万户,其中企业23.18万户、个体户52.08万户。

“虽然谢书记在义乌任职仅才两年八个月,可他为义乌做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没有他就没有义乌的今天。”义乌国际商贸一位经营户说。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董齐   编辑:郑海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