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脑卒中康复治疗为何“行路难”?
发布时间:2022-03-01 09:48:09

民营机构医疗水准难以让人放心

康复治疗后续费用是“未知数”

大型三甲公立医疗机构住不进,但母亲出院在即,时间已不容等待,小许开始将目光投向家附近的一些民营康复中心。几天中,跑了四五家,但给她的感觉却是“不靠谱”。“有些机构环境设施看起来还可以,但医疗水平却难以让人放心”。

其中,离家5公里的某民营康复中心本是小许最抱希望的,服务人员很热情地接待了她,详细介绍了康复设施和医护人员的配备。但小许看着寥寥无几的设备,以及不多的专业医护人员,心里就打起了鼓,“看到入住的十几个人员,基本都是失能失智老人,心就凉了大半截”。

再三权衡,小许将母亲安排进了离家相对较近的一家公立二乙康复医院暂时安顿,入院前,医生大致估算了一下,费用平均每天700-800元。

“入住一个星期后,费用开始节节攀升,平均每天超过2000元,一个月下来,仅医疗费已经超过6万元”,小许说,母亲没有医保,所有费用都要自己承担,这对于工薪的小许夫妇来说,压力陡增。据小许了解,严重脑梗的后续康复费用,是根据中风后引起的功能障碍来确定的,包括治疗费、基础用药、护理费等,对于目前每天动辄上千的支出,她感到无奈又无助。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叶祥明教授告诉记者,事实上,与脑梗等疾病的一次手术费用相比,康复医疗的费用并不高。比如运动疗法这一项,国家规定45分钟55元,一个治疗师一天最多做8个,创造440元的价值,22个工作日是9680元,而一个研究生学历的治疗师的工资远远高于这个数;再如,由护士做的电疗项目,每25分钟收费15元,8小时的收费也就200多元,“康复治疗都一对一的,人力成本很高,实际上目前公立医院的康复医疗收费水平是偏低的,可以说还停留在20年前的收费标准上。但因为康复治疗时间长,所需项目多,综合起来花费就比较高。”

脑卒中术后越早复健预后越好

专家称转换康复观念至关重要

浙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中心主任林坚教授认为,脑卒中患者应该在诊断确立并脱离生命危险时就应开始复健,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一般主张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即可进行功能康复,遵循这样的原则,大部分病人3个月后都可以达到自理能力。

比如,在ICU 阶段就可以有意识地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自理活动,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情感支持,治疗重点转移到残留的身体和认知缺陷的评价和恢复。

另外,各个学科的融合很关键。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有效及时的诊治不仅仅需要神经科和康复科,还需接受神经外科、介入科、影像科、检验科、重症监护等等多学科合作。

但由于目前国内很多临床医师的康复意识不强,没能及时开出康复会诊单,使患者错过最佳康复介入治疗时机,导致早期康复训练与临床治疗衔接不紧密,急性期过后的患者也没有及时转入康复科治疗,让康复医学科收治的基本都是疾病晚期患者,加重康复医疗服务工作的压力。

此外,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也是脑卒中患者后续康复之路“越走越窄”的重要原因,“现状是,如果是轻度中风患者,通常很少去康复中心;选择去康复中心治疗的,大多是病情较重,生活自理能力出现明显障碍的患者。”林坚表示,如果在脑卒中后早期就进行康复管理,是可以有效降低二次复发的,很多患者都是因为没有在早期进行复健使病情恢复延缓甚至变差。

“所以转换康复观念至关重要。”脑卒中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高危人群应该早些预防,另外在第一次发病时就应该加入康复管理。一些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以减少脑卒中复发的可能。

即便重度中风患者的康复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但康复学专家认为,目前社会的康复体系建设正在逐步落地,社区、家庭康复模式进一步开展,康复医疗从业人员在不断增加,综合管理的观念在转变,专业水平也逐步与国际接轨等,这些会为重度中风患者、家属及医护增强预后效果建立信心。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双 通讯员 史俊 叶倩 王婷   编辑:陈周滢
脑卒中患者应该在诊断确立并脱离生命危险时就应开始复健,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一般主张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即可进行功能康复,遵循这样的原则,大部分病人3个月后都可以达到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