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跨区域共护“绿水”,新物种苕溪鱲重现!一条小鱼“游”出“治水经”
发布时间:2023-03-14 01:59:30

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可持续治污

德清大力精细化治理污水,还与一个“对赌协议”有关。

“过去,东苕溪是余杭主要水源,曾集中了杭州三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现在千岛湖配供水工程通水后,杭州很多老百姓还是离不开苕溪水。”陈佩月说,为了保护“大水缸”,多年来余杭区采取了调整沿岸产业结构、关停重污染企业等一系列措施。

然而,河对岸的德清县并不在东苕溪取水,对同一段河功能定位不同,带来了两地保护力度的差异。

“过去我们一个村就有22个养猪场、1500多亩青虾塘,生产生活用水直排入村河。”德清下渚湖街道朱家村民间河长陈福亮站在东苕溪大堤上回忆起多年前的东苕溪,“红的是水藻,白的是垃圾,绿的是水葫芦。”

转机出现在2013年,“五水共治”启动后,德清先后投入逾10亿元,对东苕溪进行全面治理。乾元镇当时是养猪大镇,仅东苕溪沿岸生猪存栏就达3万多头,几乎所有养猪场被关停。

当地治理举措也得到百姓的支持。曹掌根曾是养猪大户,现在他在原来的养猪地块上种植苗木水果,“比起当年养猪的收入,确实少些,但看到河水一年比一年清,环境越来越好,这样的大账一算,觉得还是值得的。”

留住“绿水青山”,也要保住“金山银山”。随着对“两山”理念的践行,余杭和德清就治理东苕溪翻开携手合作的新篇章。

2018年,两地设立首个跨行政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每月对东苕溪奉口、仁和两个取水口进行联合采样。全年若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及以上,余杭将向德清拨付1000万元补偿资金。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德清分局副局长瞿健介绍,补偿机制实行以来,德清每年都获得全额补偿资金,并下拨到苕溪沿线的镇、街道,大部分资金还是用于对苕溪保护和生态修复。“四池二坝”青虾养殖尾水处理项目就得到了补偿资金的支持。

污水治理,也让百姓得实惠。青虾养殖户俞汉泉说,“青虾对水质要求很高。水好了,青虾的病害减少了,品质也上去了,现在一亩虾塘一年能赚七八千元。村里的环境好多了,住着也舒服多了。”

“生态保护不能只强调付出,也要有所补偿,才能实现可持续化。”陈佩月表示,通过这份水质“对赌协议”,东苕溪的一河清水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真金白银,而两地生态共保的态势也越来越好,“现在我们与德清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已成常态,工作联系非常紧密。”

精细化治污、一体化共保,给德清带来了辉煌的治水成果——连续八年夺得全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东苕溪德清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

东苕溪又重现昔日“百里溪流见底清,苕花蘋叶雨新晴”的美景。苕溪鱲的发现,则像是大自然回馈我们的一枚奖章。

评论:

惠及民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记者 陈昌旭

苕溪鱲的回归,给我们的惊喜不仅是一个新物种的发现,更大的惊喜是一河绿水的回归,重要的是在治水中惠及民生!一条河流的成功治理,并非一日之功,也非一策之效。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所作所为于民有利,让人民在环境保护中有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治水惠及民生,百姓支持治水,实现良性循环。在德清治理青虾养殖产业污染时,提升水质,带好虾质量,给百姓带来经济效益。这样的良性循环,百姓支持,治污才可持续。苕溪水不仅绿了,还成了旅游线路。2022年度浙江各地“五水共治”创新特色亮点中,德清县“水梦苕溪”入选“水之旅”精品路线。很多地方对环境治理,没有将污水治理提升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度,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治水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最近,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问题清单”上,我们看到全国不少地方在环保治理整顿上仍存在“弄虚作假”“敷衍塞责”。例如广东中山市,截至2021年8月,该市污水收集管网缺口达1575公里,大量污水未经收集处理直排入河,内河污染严重。

兴水促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污水治理好,还要将一河“绿水”用好。浙江很多地方结合“五水共治”,在大力治理污水的同时,利用绿水,探索城乡共同富裕新模式,以治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让乡村蝶变为风景,激活乡村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在湖州看美丽中国”,还是推动“绿色浙江”的河长制,这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很好实践,带动当地的共同富裕。如西湖区的“兰里水乡”、余杭区的“径山镇以治水促产业转型”等项目,都被列为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共同富裕成果案例。

在都市圈区域合作、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不少毗邻地区签订生态补偿协议,取得很好的环保效果。但是要让合作机制长期取得成效,仅有制度、“协议”还是不够的。一定要在环境治理中让百姓得到实惠,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才是环境保护可持续的根本,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字记者 陈昌旭 陈立平 沈晓颜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