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浙江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发布时间:2023-11-26 23:05:46

人民日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

新时代中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许多动人故事、先进经验。在近日揭晓的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评选中,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与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这一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

“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寻找创新方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改善地球环境。‘地球卫士’们正在带头推动这项工作。他们带来了解决塑料污染的希望,并提醒我们保护自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有关负责人表示。

“蓝色循环”模式自2020年开始在浙江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吸纳沿海群众参与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联合塑料应用企业,并设立“蓝色联盟共富基金”进行价值二次分配,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富民“双赢”。

“目前,浙江全省已有6300多名群众和渔民、10180艘船舶及230多家企业共同参与‘蓝色循环’模式,共收集海洋废弃物约10936吨,其中塑料废弃物约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环境。”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说。

以创新绿色行动防治“白色污染”、保卫蓝色海洋,“蓝色循环”新模式,是新时代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实践。这一新模式是怎样运行的?破解了塑料污染治理的哪些难点,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下一步怎样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怎样从海洋收集到岸上?

渔民将海洋塑料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带回港口集中处理,群众捡拾海滩塑料废弃物动力提升

“起网了!”

东海浙江省温岭市海域,“浙岭渔休00003”号渔船上,转轮嘎嘎作响,渔网缓缓收起,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渔民郭文标和同伴飞快地分拣从海底打捞上来的鳗鱼、鳐鱼、螃蟹等。

渔网里,还混杂着一些一次性塑料餐盒、塑料袋、废弃渔网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不能扔回大海,必须带回岸上集中处理。”在海上打了一辈子鱼、皮肤晒得黝黑的郭文标说,“现在海里的塑料废弃物比以前少多了,海洋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

在小沙头村,有个“小蓝之家”。“小蓝之家”是“蓝色循环”模式中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站点,主要负责海洋塑料废弃物的统一回收、分类、打包。郭文标和50多名渔民、沿海群众组成收集队,通过河口拦截、岸滩捡拾、渔网打捞等途径回收废弃物,再销售给专注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蓝景科技。“海岸和海洋更干净了,出海更安全了,老百姓还有钱赚!”郭文标笑容满面。

“如今,渔民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郭文标说,“满载而归的渔民不但把新鲜的渔获送到市场,还常常把塑料盒、塑料瓶、塑料袋等塑料废弃物送到‘小蓝之家’,既有船上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也有作业时捞起的海洋废弃物。”

治理全球海洋塑料污染,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塑料制品是海洋垃圾中占比最大、最有害和最持久的部分,至少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联合国将预防和大幅减少海洋垃圾,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指标。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岛4350个,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海洋塑料污染任务重、压力大。郎文荣说:“为有效破解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难、高值利用难、长效治理难等难点痛点,浙江省构建了‘市场化垃圾收集—国际化认证增值—高值化资源利用’的治理体系,打造了具有内驱力、可持续、可复制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

“‘蓝色循环’模式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保障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销售等全环节可视化追溯,从而为海洋塑料的国际化认证增值及高值化资源利用奠定基础。”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谢焕表示,“‘蓝色循环’模式实现了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高溢价、高收益,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是这一模式得以可持续运转的关键。”

下午时分,温岭市石塘半岛金沙滩公园里,身着“蓝色循环”字样蓝色马甲的李启明,一手拿着长柄垃圾钳,一手拿着编织袋,将散落在沙滩上的塑料瓶夹起来,放入袋里。他胸前还佩戴着用于上传现场视频的记录仪。

最近两年,“蓝色循环”模式带动了海洋塑料价格上涨,今年54岁的李启明在水产品加工厂打工之余,时常到海边捡拾塑料瓶。李启明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个塑料瓶差不多能卖两毛钱,夏季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捡到几百个瓶子,一个月下来能赚一两千块钱。”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减少海洋塑料废弃物,李启明参与“蓝色循环”模式尝到甜头,干劲十足。

在台州市路桥区黄礁岛,74岁的渔民陈夏方近来也多了一份收入。“每天用空闲时间在海岸线上捡拾塑料废弃物,送到‘小蓝之家’,一个月大约能增加700元收入。”陈夏方说。

怎样从废品变为资源?

已建15个“小蓝之家”,集中收集、称重、分拣、转运海洋塑料废弃物

温岭市石塘镇四新社区上箬路477号,箬山“小蓝之家”,3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堆满大袋的各类废弃塑料瓶。两名分拣员正熟练地将塑料瓶进行分类、压缩、打包、称重。

“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既能增加收入,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58岁的分拣员林云琴说。她是苍岙村村民,主要从事渔获批发,去年开始在“小蓝之家”兼职工作。她和同事将塑料瓶分为4类之后,再投入压缩机械,压缩成每个重30多公斤的“塑料瓶砖”。这些“塑料瓶砖”随后被运往现代化工厂处理,变为塑料颗粒。

傍晚时分,李启明将捡拾的两大袋塑料瓶运到箬山“小蓝之家”。“小蓝之家”负责人张文祥将塑料瓶放到秤上称重,在“蓝色循环”手机应用程序上登记,生成可溯源的二维码。按流程完成一系列操作后,张文祥按高于一般废弃塑料瓶的价格,支付了收购费用。

能有这样的高溢价,李启明和其他一线塑料废弃物收集者们佩戴的视频记录仪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有视频等可溯源证据,‘蓝色循环’模式生产的塑料颗粒才能得到国际认证组织确认为‘海洋塑料’的认证,才能产生高溢价。”蓝景科技运维人员刘家安说。

目前,在浙江省台州市、宁波市、舟山市,已建立了15个“小蓝之家”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站点,其中台州已有11个。通过“小蓝之家”对海洋塑料废弃物预处理,其体积减小70%,大幅降低了后续运输处置成本。

“台州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约束’与‘激励’并举,保障‘蓝色循环’模式可持续地运行。”谢焕介绍,台州围绕一线收集人员历史守信记录、日常管理、垃圾收集作业管理、环保培训记录等,构建信用评价服务体系,持续从事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并且信用评价为“优良”的人员,可获得产业链增值效益再分配和社会保险服务。

“蓝色循环”模式能够建立发展,离不开浙江数字技术的深厚家底。先进数字技术使得海洋塑料能够全环节可视化追溯,整个流程清晰可见。为防止并非海洋塑料的塑料废弃物混入“蓝色循环”,蓝景科技为一线收集者配备了视频记录仪等工具,用以记录塑料废弃物的来源地等信息;此外,还在近海岸线设置“电子围栏”,确保塑料废弃物来源于距海岸线3公里范围内,超出这一区域则不会被认定为海洋塑料废弃物。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