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只要有海的地方就有歌山的渔线”,浙江这个小镇不临海不靠湖,生产了全球55%的渔线
发布时间:2024-05-14 08:57:03

“钓鱼才是第一大休闲运动”,有统计显示,在短视频平台上,钓鱼类视频播放量一路领先其他休闲运动,并且还处于不断增长趋势,某钓鱼博主粉丝量甚至达到3600万,视频点赞量动辄上百万。

但你可知道,这些钓鱼博主中使用的渔线很大可能来自我们浙江一个叫歌山的小镇,它生产了全国70%以上,全球近55%的渔线,喊出了“只要有海的地方,就有歌山的渔线”口号。

歌山,据《浙江方志》载:昔人乘舟,见女子汲水山下,登岸而歌,姿态端美,由此得名,它位于东阳市中部,离城区14公里,户籍人口只有4.2万人,这里不临海,不靠大江大河,一个标准内陆小镇为何能在全球渔具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前两天橙柿互动记者专门到当地探索了一番。

年销售额已超过5亿元

从东阳市区出发,20分钟进入歌山镇区,公路两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挂着“渔具”招牌的建筑,过去40年间,这里注册渔具产业关联企业超过了300家,销售额如今已超过5亿元。

可问起当地人,为何这个产业会出现在小镇,几乎没人知道,直到记者找到现代钓具的创始人楼亚军,从业34年的他说,这是源于一段爱情故事。

“我们行业最早带路人是黄老,他是上海人,当年帮日本渔具客商做绑钩代加工,机缘巧合就把渔线这个产业带过来,也把客商带过来。”

楼亚军说,当年黄老坐火车去义乌出差,遇到了歌山的一位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黄老此后更是放弃上海的生活,追随姑娘到了东阳,随后在当地开起了渔线工厂。

“姑娘的妹妹看姐夫工厂赚钱,入行门槛还不高,也跟着干,就这样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慢慢就扩散开来。”

当年初中毕业的楼亚军在外地打拼一年回来后,发现不少朋友都在干渔线加工,比打工赚得多,还轻松,就凑了3000元,开始他的渔线生产生涯。

从刚开始的一个人进原材料,一个人编织,一个人跑市场,34年的时间楼亚军硬是把一个小作坊干成拥有上千台大马力编织机的高新技术企业,日产量达到5万盘,产品远销东欧、俄罗斯、东南亚等地。

村民一年赚上百万的都有

在歌山,因为渔线,象塘夏楼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当别的村村民需要外出打工时,这个村很多村民在家里进行简单的渔线分装就能让腰包鼓鼓,现在全村1900多位村民中,有近1000位从事渔线相关的工作。

橙柿互动记者来到象塘夏楼村时,近中午,村子很安静,虽然没有机器的嘈杂声,但随处挂着的“淘宝网”“京东”“亚马逊”等牌子让人感觉它与众不同,而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就能看见渔线加工的场景。

走进楼卫朝家时,一家人正在吃午饭,他准备饭后休息一会再干活,两个请来的工人也回家休息。

“我们就两口子加两个本村村民,时间很自由,加工点放在地下室和三楼,主要工作就是把企业上万米一盘的渔线分装成1000米、2000米一盘,一天能分装2000盘左右。”

楼卫朝干这行已经快20年,干过泥工的他当初也是回村先给别的作坊帮忙,后来才单干。

“投资又不大,有多少钱拿多少货,和打工比,人的精神压力小,舒服很多。”楼卫朝说,这些年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赚个三四十万没问题,即使差的时候也肯定比打工强,如今女儿也开始在家里帮忙。

“这一行只要你愿意干,一家人弄几台渔线分装机器,肯定比打工赚得多,一年十几万轻轻松松,好的四五十万甚至上百万都可能。”象塘夏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楼航峰骄傲地说,十几年前村里就随处可见奔驰宝马等豪车,宝马五系都算差的车子。

楼航峰感叹,渔线真真切切是一个富民产业,村民有钱后,村里有什么事也特别好推进,之前建文化礼堂需要几百万,村民一下就捐到位了,村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基金,逢年过节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

来源:橙柿互动   作者:记者 董齐 通讯员 吴意琼 李静渊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