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山里农产品的“背景”越来越硬
发布时间:2021-12-14 11:55:00

从“一把锄头一把汗”

到“千万双手”一起干事业

过去,农民靠“一把锄头一把汗”种地。徐旭东回乡后想,自己至少得用上机械。他首先要打通上桃林的山路,预算2万元,可实际花了8万元,因为一路上都是硬石头。之后,他通过土地流转拿到了约500亩地,开始放开手脚干。

2014年,合作社举办了首届桃花节,请游客来赏桃花、品白桃。有客人坐了七八个小时车进村,吃完桃子又走了,徐旭东这才明白,自己的眼光还不够长远。“产品形态太单一,体验不好,人家就不会再来了。”他说,“这不是一个人种多少亩的事,带动更多人,才能长效发展。”

徐旭东去了不少乡村考察学习,回村后就和合作社的农户们商量,种种这个、试试那个。之后,合作社开发出白桃干、山核桃、柑橘、无核柿、辣酱、地瓜干等农产品,又与政府共同策划了四五次白桃节、桃花节等活动,村里大批闲置劳动力参与其中。几年下来,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11户发展到了目前的103户,辐射周边四五个村。“合作社一年四季有产品,大家都有得忙呢。”徐旭东说。

63岁的徐林放加入合作社已近10年,此前,他在宁波做水泥工,干的是早出晚归的力气活。年纪渐长,他选择了回村,但是否加入合作社,他也犹豫过。“土地入股、拿钱入股,我们肯定要多想想的呀。”徐林放说。可随着合作社产品越来越丰富,徐林放和妻子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开会、采摘、病虫害防治,他俩几乎从不缺席。因为在工地干过多年,徐林放还在合作社很多基建项目中帮了大忙。“每年能赚八九万元,比原来在外面赚得还多。”他说,“关键是在家门口干活,方便。”

5年前,徐林放盖起了3层的新房,设计、用材都和城里的别墅一样,大家都觉得时髦。眼下,徐林放想的是把晚辈拉回村来——他的侄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闯荡了几年,他想把侄子介绍到合作社一起干。

如今,合作社仅主打产品白桃的标准年产量就有约210吨,产值可达260万元左右。在徐旭东看来,合作社将新的培育技术、综合防治技术教给农户,即便农户将来自己“单干”也不成问题,同样有助于提升本地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价值。“农业就是靠千万双手一起干出来的嘛。”徐旭东说。

种的是桃也是情

家山盼着更多年轻人回来

采访当天下午2点,一位退休村干部带着旅游公司的导游来到果蔬基地考察旅游资源。“别看现在山上光秃秃的,等到开春,满山都是桃花。”退休村干部推介道,“还有,以前外人不知道我们河村的山核桃,这几年不一样了,很多人来玩的时候,不仅关注白桃,也会看看山核桃。”

“我在想,这片地是不是可以做点亲子、农耕项目,晚上搭帐篷露营。”导游看了又看,提出了建议,“这些项目可能不会立马有收益,但可以通过客流拉动其他农产品销售。”

“地方我提供,我巴不得你们来!”一向渴望有人帮村里出谋划策的徐旭东赶忙说。

就在这时,6位阿姨提着篮子上山来,准备去桃林里贴黄板防虫害。这些阿姨都是六七十岁年纪,一路聊着天,见有外人在,你一言我一语地介绍开了——

“这里干活轻松,空气好,山好,水也好,桃花开的时候很好看的。”

“明年7月你们来哦,桃子都是我们摘的,吃不完拿回去。”

63岁的徐梨花在果蔬基地干了近10年,近来身体不太好,儿女希望她别干了。徐旭东不好意思,就让徐梨花帮着介绍新人顶替。可徐梨花不肯:“我是熟练工,不来不行的。”

这样的情分让徐旭东格外珍惜。去年白桃采摘期,因为雨水过多,桃子损耗很大,阿姨们都在担心“今年东东的日子怎么过”。于是,那阵子,只要雨一停,徐梨花和姐妹们顾不得山路湿滑,上山抢收桃子。还有一次,基地要加工白桃干,在外跑销售的徐旭东夜里方归,却发现阿姨们还在忙。“大姐们没日没夜的,我真的不好意思了。”徐旭东说。

有一件事,令徐旭东开心且“头疼”。“有时候摘桃子,大姐们刚散开一会儿,就又聚到一起边聊边干了。”徐旭东挠挠头皮,无奈笑笑,“其实我知道,这是她们最开心的时候。我和她们开玩笑,说下次给她们都配上喇叭,说话能听到,干活也不用凑到一起。”

时至今日,徐旭东说自己有“两傻”——不炒股、不炒房。“我老婆都恨得想哭,但我觉得,那不是我该挣的钱。”徐旭东说,现在这样挺好,村子越来越有模有样,“以前是弟弟在城里赚钱帮老家,现在老家是弟弟接待客户的‘世外桃源’。”

接下来,徐旭东想要帮村里把基础建设做得更好。“等进出的路更畅通,我想组织一批年轻人回来看看,肯定有愿意留下的,我去挖。”他说,“综合防治也好,乡村规划也好,都需要他们。”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吴祥丰 记者 钟玮 谢俊/文 杨子健/摄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