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报道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今年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了“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市民对杭州的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也是杭州对城市未来的期待和愿景。
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教育、医疗、幼托、养老,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快递签收……一件件、一桩桩,每个词都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城乡有机更新
要“面子”也要“里子”
借助“旧改”东风,曾经的围墙与“隔断”被拆除,杂草丛生的犄角旮旯成了精致的口袋公园,小区路面也被修整成了塑胶游步道……王马社区的转变,从2020年就开始了。如何做好旧改的“下半篇”文章,推动城市持续有机更新,成了市人大代表、王马社区书记俞红履职的重点。
俞红建议,一方面拆出空间为发展计,拆除高龄危房,消除安全隐患,打造家门口的养老育儿设施、停车场等实用场地,突出“旧改”的功能性。另一方面,对于未来社区“旧改”类项目,可增设配套用房,给未来预留发展空间。“智慧安防、健康养老、物联网等前沿布局,都应该考虑进去。虽然很难,但这样才能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具备独特肌理、更强调延续性的城市不同,乡村有机更新的着眼点在于,实现空间形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村治理的系统性重塑和综合集成创新。
“千岛湖镇的发展史,是淳安发展史的典型缩影。”市人大代表、千岛湖镇党委书记钱红建感触颇深。当前,处于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的千岛湖镇,正从“以项目找地”向“以地定项目”转变,从领富向共富转变,从配角向主角转变。他认为,需要加快实施农民转移集聚,加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集成,“转移集聚落到实处,老百姓更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例如,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让每个西部县(市)都有优质高中、三甲医院资源支撑。这让农村百姓不用往城里跑,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钱红建说。
“一老一小”两头牵挂
向专业机构“借”智“借”力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
市政协委员、钱塘区社会发展局局长夏海琴认为,需要整体关注日趋老龄化社会的基层治理。“以钱塘区为例,目前区内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5.3万人左右,约占户籍人口数的16.81%。”面对社会年龄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既应补齐为老服务方面的短板,破除不同部门的公共服务管理壁垒,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又要做强数字化技术的长板,向数字技术“借”智“借”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优服务、强治理、促共富”。
夏海琴特别提到,精神养老和物质养老同样重要。需要家庭、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共同努力,积极倡导新型孝道文化理念,引导鼓励老年人加强精神自养,共同搭建好“精神关爱服务网”,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时光。
要老有所养,也要幼有所托。
“加强普惠性婴幼儿服务体系建设,是杭州在共同富裕建设中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市政协委员、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监管科科长于涛说。当前,不少家庭选择将孩子送进家附近的民办托育机构,应当适时制定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管理办法,让针对托育机构、托育产业的监管有章可循。同时,针对行业特性来完善设置标准和配套规范。“比如,民办托育机构为了适应家庭与社会需要,多在住宅小区底层商铺选址,现行的消防评审与备案规则不能有效安全监管,因此建议修订针对托育机构的建筑防火规范、供餐标准、食堂许可等专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