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的理解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建设好共同富裕示范区。同时,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浙江正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
“七个先行示范”,首条“跑道”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朴素的表达,蕴藏着浙江对“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之间逻辑关系的认识,也是浙江一年来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颇具辨识度的标识——
看基础,产业发展活力澎湃。
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推进大会相继召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的实施意见接连出台,浙江为产业发展锚定新方向。2021年,17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升至15.8%、62.6%、44.8%和33.3%。
看格局,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义新欧”国际班列、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自贸试验区四大片区,一班列一通道四片区,浙江着力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和战略枢纽。去年,全省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出口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
看动力,创新源泉不断涌流。
9家省实验室实现三大科创高地的全覆盖,从基础研究的顶层布局到860万市场主体的持之以恒,浙江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研发投入强度达2.9%。
看支撑,精准政策提前发力。
率先出台“5+4”稳进提质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惠企政策,浙江出台一批批政策稳投资、稳外贸、促消费,稳工业、稳服务业、稳中小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年里,面对世界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叠加冲击,浙江闯得艰辛,但也闯得精彩。2021年,浙江GDP迈上7万亿元的新台阶,人均GDP达到11.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1年、37年居全国省区第一位,发展质效双提;今年一季度,浙江开局平稳,再次交出GDP同比增长5.1%的优秀答卷。
难能可贵的是,经济体量的提升伴随着更高水平的均衡与协调,传递出浙江着力缩小“三大差距”,不断释放发展叠加效应的生动实践。
这是一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协奏曲,中间群体要更大,低收入群体不掉队——
浙江出台《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既在“共性”维度提出促就业、激活力、拓渠道、优分配、强能力、重帮扶、减负担、扬新风八大路径,推动普惠性政策落地,又在“个性”层面围绕当前阶段重点关注的九类群体,率先推出一批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推动构建“全面覆盖+精准画像”基础数据库,推动更多人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浙江努力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着力打造就业困难人员动态清零、山区26县新增就业倍增、浙里好创业、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成、无欠薪省份、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就业服务智能化全贯通七大标志性成果。
这是一首城乡渐行渐近的小夜曲,城镇乡村不断擦亮“金名片”,活力澎湃——
浙江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为特色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突出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和乡村经济,之江大地“网红村”星罗棋布;推出首批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探索美丽城镇集群化建设新模式,小城镇进入又一次嬗变。
2021年,浙江农民通过集体股份分红总收入超100亿元,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了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势头良好。
这是一首山海间气势磅礴的进行曲,曾经青山锁门的山区县,打开发展全新空间——
浙江持续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实现山区26县“一县一策”全覆盖,构建形成“1+2+26+N”政策体系。曾经的山坳已然成为资源要素涌流的价值洼地,产业飞地、科研飞地加快建设,重大项目、特色产业落地生根。2021年,山区26县多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优化支撑共同富裕的经济结构,推动制度政策体系从“发展型”向“共富型”转变,浙江在学习、在探索、在实践。
(4)
先行示范,就是要为全国的共同富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办法;循序渐进,就是要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浙江围绕共性问题怎么破、新问题怎么解,努力以省域之探索,着眼长远发展,聚焦普遍问题,提供“浙江之策”——
如何解决群众生育、健康、教育、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浙江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努力推进“浙有善育”“浙里健康”“浙里康养”。
目前,全省已备案托育机构3369家,每千人口托位数2.95个,居全国前列;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校区)3685所,覆盖全部乡村学校和八成的城镇公办学校;率先规划的“健康大脑+”体系已贯通省、市、县、乡、村5级,上线各类数字化应用70余项,每日服务超1700万人次;全省县域内就诊率达89.2%,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全省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数达18.26名。
如何让群众呼吸干净空气、喝上干净水?浙江让生态之绿成为幸福之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实现十连升。
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变革在浙江率先落地生根”到“更高水平全面推行林长制”,再到“绘就共同富裕大场景下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从高水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等生态环境巩固持久战,到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推动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再到全省GEP核算应用试点启动,“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范式。
如何让社会更安全、群众生活更放心?浙江以数字化改革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推动社会善治,提升省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枫桥经验”指数指标体系正式发布;每个设区市均有1个法律服务资源“一站式”融合集成平台;平安风险预警预测防控平台、“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等数字化应用,为“平安浙江”注入时代内涵;成为全国唯一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安全、放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居住在浙江最直观的体会,2021年浙江群众安全感指数为99.19%,超全国平均值0.57个百分点。
如何让人们在物质富裕的同时能够精神富有?浙江深入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理论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加快推进,守好“红色根脉”,深入挖掘浙江红色资源,打造学习宣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构建浙江红色精神谱系,激励全省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奋勇前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国文明城市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志愿浙江”应用让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带来社会新风;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加快推进,千年宋韵正在“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文艺精品创作引导和扶持机制不断完善,歌剧《红船》、电视剧《大浪淘沙》、“百年追梦”美术创作精品工程等叫好又叫座。
过去一年,全省各地一个又一个共同富裕机制性创新探索,成为推动制度政策从“发展型”加快向“共富型”跃升转变的重要力量。
浙江,社会更暖了。
宁波的环卫工人,有了新市民住房保障;台州的技术工人,在“技能增、职级升、薪酬涨、职业香、难事帮、党建融”六大招数里,有了稳稳的幸福感;丽水的山区低收入农户,通过流动供销致富车,大大解决办事难、销售难;舟山的渔农民,在“百幢农房激活行动”中,有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和财产性收入。
浙江,生活更美了。
在湖州,一场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验”在全市开启;在绍兴,未来社区建设全域推进,“一社区一特色”激活城乡社区资源;在衢州,“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成为城市品牌;在嘉兴,构建全域公交出行体系,率先实现全市域公交一体化。
浙江,人心更齐了。
杭州下姜村,推进区域联动振兴联合体建设,“大下姜”不仅一起打造共富产业,还共创共富生活;温州鹿城区,打造全省首个枢纽型慈善服务综合体,困难群众在“15分钟慈善圈”里,第一时间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援;金华市,争取到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4项国家级试点,“双减”、校内托管服务全国推广。
这一年,在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热土上,浙江一如既往地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人们见证,企业竞争力更强、社会活力更足、人民生活更好;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