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回归农田 新农人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2-07-19 08:12:26

能“文”能“武”——丁钱华

说起萧山新农人的小伙伴,义桥丁家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丁钱华也是其中一员。

“父母是‘老农人’了,每天在田里作业很辛苦,就想回来帮帮他们。”丁钱华说。5年的时间,他从一个在设计院、建筑工地与房地产打交道的工科生,变成了沾满泥土与稻香的新农人。

丁钱华正在使用无人机进行施肥

为了尽快适应角色,丁钱华什么都学,从最基本的插秧、打水干起,一边干,一边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田间作业的高效化、数字化。“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开拓思维,提高我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农业,一定是要靠年轻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他,总是希望能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做点什么。为此,他不断深入研究,其中,他关于“微生物菌剂对小麦抗病能力的影响”的论文已在中国知网发表。

能“文”能“武”的丁钱华把农业技术革新放在了首位。“我们今年开始投入使用无人机精准变量施肥技术,目前这个技术萧山没有人做过,希望通过这次尝试,能为萧山农业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丁钱华对具体的方案进行解释说明,这两年萧山区在推广应用的是测土配方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肥料有效利用率,达到一定的化肥减量效果,但如果能做到精准变量施肥,将在以往的基础上再减少肥料用量的5%,增产5%以上。

通过展示图可以看到,精准变量施肥技术主要是通过多光谱航拍无人机采集数据,生成植物NDVI图,通过软件建模分析,根据作物长势再生成处方图,最后将处方图上传至农业无人机,达到变量施肥的高科技手段。

丁钱华在驾驶农机

“农用无人机我们已经用了5年了,但如今还有许多规模不小的传统农场,还是不能完全接受用无人机这种智慧化手段来进行打药、施肥、撒种等。”据丁钱华讲述,担架式和背包式喷雾机等传统打药方法他都经历过:“3个人一天最多打100亩的药,还累得不行,背包式的得赤脚下田,一个机器就有70—80斤重。”而现在的无人机打药,如果田块规整一些,没有什么电线杆等障碍物的话,一天最多可以打1000亩。

提起村里老一辈人的反应,他笑着说:“最开始大家只是觉得新奇,看过了笑过了也没当回事,都不相信。结果一年下来,看着我们从插秧、打药到收割都用无人机,人没下到田里,稻子却长得很好,就开始相信了。”据了解,传统的农田打药一亩地要30斤水,现在无人机打药一亩地只需要用两三斤水,这种夸张的数据差异在许多“老农人”的心里埋下了疑问的种子,然而,当实打实丰收的硕果捧在他们手心时,他们对新时代数字化技术的信任感就逐渐增强了。“‘真科学,真轻松!’许多村民都在感叹。我们新新力量越多,越能带动他们,把发展进步的思维传递给每个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业才会越变越好。”

太阳西照,丁钱华钻进插秧机驾驶室,把最后一批秧苗插好。驾驶室里,他指着自己干净的衣服解释道:“最开始我刚接触农业工作时,这些农机都很传统,没有驾驶室,每次作业都会带起大片的尘土,很脏,要把全身包得跟粽子一样才行,现在全都有驾驶室了,还安了空调,即便你穿着西装、白衬衫也可以干活。”

在他眼里,农业生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令人振奋不已,如今的新农人已经突破了曾经“污泥、邋遢”的形象,变成了村里潮流的风向标、时尚的代名词。“我有一个想法,未来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拿一块连片2000亩以上的农田,重新规划布局,建设一个数字化全覆盖的无人农场。”

据他描述,现在农场里的农机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操作,如果无人农场建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如果这条路可行,我也希望能做一些教育培训,把它作为一个示范推广基地,向其他农场分享我们的经验,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新农人该有的社会责任。”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文/图 记者 赵芷萱   编辑:郑海云
近年来萧山涌现了一大批“新农人”,他们依靠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和足够的专业管理技术回归农田,书写乡野之梦,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发展的眼光、进步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以新促兴”,在乡野间唱响属于他们的新时代强农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