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喜迎二十大丨十年深化改革 给新时代的中国带来巨变
发布时间:2022-10-07 09:30:04

过去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8%以上;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88缩小至2.50;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历史性转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时代问题,一切以人民为中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给新时代的中国带来巨变。

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重点领域改革气势如虹

深圳,得风气之先,再次见证新的出发。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来到深圳,宣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正式吹响。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在一个个不得不答的时代问题中,该从何改起?“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会议作出的这一重要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着力点和突破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这张清单实现了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清单之外领域,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企业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自2018年首次发布以来,清单连年“瘦身”,大幅压缩了市场准入的限制范围,金融、平台经济等领域准入得到依法规范,深圳、海南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还实施了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一张合规合理、加减并举的清单,带来更多公平与开放。“顺应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塑造,从根本上有利于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和秩序规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表示。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正是中国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这10年,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场制度,形成了100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亿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国内市场。

不仅如此,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出台,也意味着一个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

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10年来,国资国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落实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一批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力破除,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加快解决。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混合所有制经济稳健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重点行业改革提速,竞争性环节有序放开。

“国企改革本身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混改又是其中的焦点和难点。过去10年,混改在起起伏伏中发挥了极大作用。通过混改,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一批传统国企的活力被唤醒,发展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也形成了互补融合、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这样的良好局面促进下,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记者注意到,过去10年正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10年。这期间,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翻了两番。

“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著。10年间,政府开展“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最多跑一次”逐渐取代“脸难看、门难进、腿跑断”,取消下放逾千项行政许可事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迎来深刻变革。

政府简政放权、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减税降费、商事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完善、政务信息整合共享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覆盖面从投资贸易、生产经营领域逐步延伸至相关政务服务领域。

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了多批次营商环境评价。截至目前,全国有98个城市成为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的参评城市,实现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覆盖。各地方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竞相出台便民惠民利企改革举措,为企业松绑、群众解绊,我国的营商环境大幅优化,更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市场环境逐渐成型。

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有‘扳机’效用的改革”。2019年底,经过5年多持续不断的坚定推进,新一轮公车改革圆满完成,公车数量大幅压减,公车支出大幅降低,公务出行衔接顺畅,公车使用观念彻底转变。

这项改革“徙木立信”的突破性意义,公众通过耳闻目睹不难感受,数据则更为直观:通过改革,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全部取消,执法执勤用车按比例大幅压缩。中央和国家机关140个参改部门涉改车辆压减比例达到62%,29个参改省(市、区)党政机关达50.4%,全国党政机关合计取消公务用车86万余辆。作为“三公”经费中占比最大的一块,公车费用在中央部门账本中占比出现结构性变化。到2018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开决算中公车费用相比2010年~2012年均值降幅58.53%,全国党政机关车改年均直接节支400亿元左右;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车改合计分流安置司勤人员59万余人。

此外,参改的29个省份全部搭建了车辆集中统一管理调度的公车平台,保留公车平台接入率超过90%,政府对公车的调度监管能力大幅提升。同时,29个省份全部通过喷涂张贴标志等形式,向人民群众亮明公车“身份”,公车标识化率达到100%,建立了管理平台化、平台信息化、车辆标识化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果得以从根本上巩固。

如今,公务用车制度已由改革阶段全面转向日常管理阶段。

价格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源、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价格机制改革全面发力、成果丰硕。特别是近两年,打出“煤-电”价格改革组合拳。2021年,深化煤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煤电上网电价,同时取消已实行70多年的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制度,建立电网市场化代理购电制度,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2022年,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明确价格合理区间、强化区间调控,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构建起煤价、上网电价、用户电价“三价联动”的市场化机制,破解了多年难以解决的“煤电顶牛”难题,在能源价格改革方面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

大幅放开政府定价,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2021年底,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已达97.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价格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我国价格总水平长期保持基本稳定,2012年~202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在2%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国际能源市场风云变幻,国内能源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宏观经济治理改革取得新成就。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持续创新,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等更加灵活有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银温泉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统筹推进深化改革,推动部署了一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一批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改革、一批服务于整体改革创新的重大改革试点,基本确立了我国经济社会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   作者:记者 安宁   编辑:高婷婷
过去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8%以上;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88缩小至2.50;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历史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