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喜迎二十大丨十年深化改革 给新时代的中国带来巨变
发布时间:2022-10-07 09:30:04

直面时代课题 破除发展瓶颈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粗放的发展方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接近极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十年前,当“中国号”巨轮再度扬帆起航,承载的不仅有累累硕果,还有发展中叠加的矛盾和增多的隐患。

发展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然而,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将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

改革大旗高高举起,时代大潮势不可挡。

思潮巨变,绿水青山可以见证。曾几何时,很多人将生态和经济视为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环保督察、河湖长制、国家公园等创新举措陆续面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引领改革突破既有利益格局,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就。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2021年9月7日,伴随着我国第一笔绿色电力交易达成,绿电交易试点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我国首次从顶层设计推动绿电交易的重大机制创新。今年,备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通过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实现所有场馆赛期全部使用绿色电能,这意味着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清洁能源供应。绿电成就最洁净“冬奥盛宴”。

截至目前,绿电交易成交电量已超200亿千瓦时,绿电的环境价值正逐渐由政府补贴转向市场方式变现。

放眼全国,已有2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吃下定心丸。新时代的农村土地改革,以“三权分置”改革为龙头,推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再次释放出中国农村的巨大活力。

国之基址,阳光法庭可以见证。当权力的土壤被阳光照亮,公平正义得以厚植。打开“中国裁判文书网”和“中国庭审公开网”,主页上每日不断新增的裁判文书数量和庭审直播场次,如同永远为正义跳动的脉搏一样,同频共振。目前,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直播案件超过2000万件,观看量超过500亿人次,有的庭审累计观看量突破千万。

以司法责任制改革破除“审者不判、判者不审”顽疾,以员额制改革提升法官、检察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开展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改革,设立互联网法庭……十年来,司法体制改革举措环环相扣,法治中国的根基不断夯实。

提速换挡,星辰大海可以见证。百年变局之下,我国这10年的科技之路异常曲折。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破壁垒、闯难关、蹚新路,5G、高铁、核电、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北斗导航……重大科技成果接踵而至。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运行,有效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向全国复制推广3批共56项改革经验,有效激发创新创业创造动力活力。随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全面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这1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2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10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下,我国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党的建设、国防军队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稳步推进,气象焕然一新。

一切为了人民 上下同欲者胜

无论何时,都不忘为何出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收入是民生之源。2012年参加工作的林莹莹对工资单的变化感受颇深。“十年时间,我的月收入从四位数涨到了五位数,翻番的数字让我有稳稳的幸福感。”林莹莹告诉记者。

近年来,每到3月,社交平台总会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个税退税大赛”。少则几十元、几百元,多则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让不少人直呼“像是国家给自己发了一笔年终奖”。

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留抵退税,提低、扩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10年,我国在努力做大“蛋糕”的同时也分好“蛋糕”。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10年来,居民收入持续稳中向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一番,由1.65万元增至3.51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年收窄,由2.88缩小至2.50。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省份收入倍差由4.50降至3.54。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中等收入群体。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不是一句口号。从“三明医改”到火爆全网的“灵魂砍价”,从异地医保结算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改十年,我国以决心和勇气,不回避矛盾,敢于触碰利益,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居民就医负担逐步减轻。

这10年,12个国家医学中心、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5万个医联体逐步建立,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容和下沉。7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80%,累计节约费用约3000亿元。全国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地市级统筹,住院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城乡养老保险并轨……截至2020年底,各方面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环节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越来越多改革成果触手可及,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从北京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到天津“一枚印章管到底”,从福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海南、宁夏“多规合一”试点,来自大江南北群众探索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推动国家改革发展的磅礴伟力。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气势如虹的十年改革,是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实践充分证明,改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也蕴藏在基层中。这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之间的完整“回路”,最大程度聚合了改革正能量,折射出“上下同欲者胜”的中国智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

这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千秋伟业,令人意气风发;征途漫漫,催人乘势而上。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改革信心愈笃,改革合力愈强,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新篇章!

改革答卷,未完待续。(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安宁)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   作者:记者 安宁   编辑:高婷婷
过去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8%以上;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88缩小至2.50;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历史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