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转型 创新是“必杀技”
在传化大厦展厅入口处,摆放着传化创业初期的一口大缸和一辆自行车,这是传化发展的“起源”。往里面走,可以看到应用于光伏新能源领域的传化产品、线下线上结合的传化货运网模型、一批农业生物科技新成果、一个集聚了生命科学企业的传化科技城沙盘……显示了传化从初创到如今,今非昔比的产业版图,以及栉风沐雨的发展历程。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个通俗易懂的道理,在传化的发展中,得到了深深印证。
如果说,在商业战场布局上的“攻城拔寨”是传化的发展需求和战略远见,那么产业版图上的开疆拓土,则是传化锐意进取的必然选择。
“传化当年涉足物流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这是徐冠巨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这个布局全国的传化货运网智能物流平台,起源于传化自己在制造业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物流痛点:制造企业缺少专业的物流服务,效率低、成本高;物流企业普遍处于小散乱差的状态,缺乏固定场所与行业标准。
行业痛点就是创新原点。2003年4月18日,传化的第一个“公路港”正式营业,并一步步展开全国复制,从线下走向线下线上结合,踏上智能物流发展之路。
在线下,传化物流布局全国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网络,形成互联互通的实体物流地面服务网络,提供货物集、分、储、运、配的物流服务。在线上,建设数字货运网,为企业实现线上发货,运力、承运商可视可控可管等供应链智能运营;同时,以自有支付系统为物流各环节提供线上结算服务,并连接银行等提供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传化物流已在全国布局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74个,整合仓储面积超200万平方米,运力资源近100万辆,已为快消、钢铁、家电、化工、新能源、通信等诸多行业的制造企业提供服务,为其提升综合物流效能。
现在看来,“传化”当年闯入物流业看似有点偶然,但能成长为中国物流业的领军企业,却是其一以贯之坚持创新的必然结果。
除了商业模式,在技术发展上,创新同样是“必杀技”。
初创时期“2000元买了一勺盐”的经历,让徐冠巨和他父亲深受震动,坚定了他们重视技术创新和引入技术人才的决心。
在技术上,传化化学过去更多的是模仿和跟随。在传化化学董事长周家海看来,这种方式已经打不赢现在这场战争了,更何况是未来。守住阵地的唯一方式就是进攻,而进攻只有一点,就是能够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产品。“从技术上来看,我们已经从跟跑变成了并跑。并跑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你没得模仿了,前面没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得进一步向创新型、激励型、购销关系型技术发展。”周家海说。
多年来,传化化学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强化科技力量配置,不断在新材料等新领域实现突破:成功突破“全棉织物色泣牢度”行业技术难点;稀土橡胶工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国内领先的稀土橡胶成套工艺包,在自身量产的基础上实现对外技术转让。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着眼于传化的新发展阶段,徐冠巨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新的发展阶段,传化集团正在不断纵深推进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变革推动战略重整、业务重构、组织重塑和流程再造,构筑适配传化的治理运营体系。
对人才的渴求正成为传化集团新阶段的新课题,目前,传化集团拥有1700余人的研发队伍。2022年科技投入同比增长77.47%,未来五年科技投入将持续保持50%以上年增长,与此同时,还跟浙江大学、中科院等40余所科研院所联合打造创新研究院、创新中心。
“八八战略”是全局的,是长远的。跟随“八八战略”的指引,迎着政策的风向,挖掘市场的机遇,通过不断创新,传化闯出了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