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田有价值 闲时也赚钱
5月8日下午,省委书记易炼红赴淳安县下姜村调研时,大墅镇孙家畈村的一块田是其中的一个考察点。
这里,新一季水稻秧苗已准备就绪,嗒嗒作响的农机正忙着翻耕和插秧。值得一提的是,以此处为核心的粮食功能区150亩永久基本农田里,“多长”出了60万元的收入,其中,26万元“跑”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口袋里,34万元则充盈了村集体经济。
保障粮食安全,守住耕地红线是根本。然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较低,生产规模易受到苗木、花卉等高价值作物的挤压,导致粮食作物与其他作物间比例失调,引发粮食减产。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保障粮食安全,通过耕地“非粮化”整治,调整优化耕地种植结构成为必然。浙江在这个过程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压缩昔日以名茶名果为代表的效益农业发展空间,下硬指标大力恢复粮食生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也因此,永久基本农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要在这块田上推动农民增收,并不容易。难道非粮化整治必然意味着农业经济效益的下降?种粮和增收是否能两全?省委书记考察的这片稻田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
求解季节性撂荒
这片田,是去年年末淳安县和海亮集团下属农企明康汇一起做的一项实验。它叫“冬闲田联农共富”项目,是双方构建的“百村万亩亿元”产销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闲田,就是在冬天闲着的耕地。俗话说,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秋收过后,不少完成了年度粮食生产任务的土地会被种植主体“季节性撂荒”,直到来年春夏再度播种。
“在浙江,单季稻5月播种、11月收割;双季稻则提前至3月播种,晚稻11月也能收完。那么,11月至来年3月或5月之间的大段时间,就是冬闲。”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有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利用冬季温光条件增种一季作物,从培肥地力、控制病虫害的角度来看,都颇有益处。适宜高机械化生产的小麦、油菜等也成为全省多地推行农田“绿色过冬”的主力军。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在浙江的1900余万亩耕地中,仍有近百万亩会进入“冬眠”,其中山区为多。
冬闲冬闲,以地为生的农民,是否真的闲得住、闲得安心?并不尽然。
“淳安是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八山半水分半田,宝贵的耕地资源是我们勤能补拙的发展资本,有小半年的时间都闲置着,当然没法心安理得。”淳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余青平坦言。
为何过去农田会“冬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销售难,不敢种;收益低,不愿种;没技术,不会种。几番挣扎后,只能无奈将大片农田荒置。
“要帮助和引导农民们将冬闲田盘活利用起来,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协作的,我们的‘冬闲田联农共富’模式,正是携手农业龙头企业,组织各方一道来做。”余青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