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拓展“地瓜经济”触达世界新通道
5月15日,“舌尖上的相遇—中东欧美食与‘味美浙江·百县千碗’”活动在宁波开幕,这是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一项人文交流活动。图为一位罗马尼亚厨师向中国姑娘推荐特色烤肉。 本报记者 董旭明 俞碧寅 贺元凯 摄
过去一周,中国有两个地方备受瞩目——陕西西安、浙江宁波。
前者迎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后者则是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下称“博览会”)举办地——这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面向欧洲国家举办的首场国家级机制性展会。
浙江一直在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全球经济共舞。位于欧洲中东部的国家,无论经济体量还是市场规模,都不属于“大块头”,浙江为何会紧盯他们?
轻型飞机捷中鲨鱼是博览会上的明星展品之一。捷中鲨鱼飞机项目2020年正式落户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记者 董旭明 俞碧寅 贺元凯 摄
“专精特新”
牵手“小而美”
本届博览会,老朋友悉数赴约,新朋友闻讯而来。
展会上,记者看到了博览会的“三朝元老”——捷克欧若拉水晶,此次带着100多个品种前来参展。花瓶、杯子、茶具等看似满满“欧洲风”的水晶制品,背后也有中国设计师的手笔。
“原本我们比较佛系,捷克的厂家生产什么,我们就销售什么。”欧若拉水晶亚洲地区销售总经理徐学群告诉记者,在连续参加中东欧博览会后,公司积累了一批忠实消费者,他们也对产品的设计和功能提出了新需求。目前,欧若拉水晶已为中国市场而变——公司在布拉格和北京分设了合作设计工作室,开启定制化模式,更好地深耕中国市场。
不少中东欧熟面孔因中国的市场引力而来,也有来自国内的企业,想借此次展会契机,抢占中东欧市场。
在中东欧展的浙江馆,两台一人高的焊接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吸引了记者注意。走近一看,是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展品,而这个展品或将是他们打开中东欧国家市场的“敲门砖”。
“刚结束的第133届广交会上,我们结交了波兰、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的客户,他们对焊接机器人非常感兴趣,目前正在接洽中。我们这次参加博览会,是想寻求更多的中东欧客户。”公司销售人员罗庆伟表示,一直以来,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不过现在他们意识到,中东欧国家这个全新市场潜力同样巨大——在一些制造业基础较弱的中东欧国家,他们公司的产品有技术和价格优势。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孕育出的市场机遇显而易见。正如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部长西雅尔多在开幕致辞中所说:“这场博览会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空气和水’。”
对于一直走在对外开放前列的浙江而言,中东欧国家已经成为黄金搭档。数据显示,浙江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总额,从2013年的71.02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216.33亿美元,增长205%。今年1月至4月,浙江对中东欧进出口51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6%,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数字狂飙背后,是浙江与中东欧国家的深度牵手。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张海波教授认为,这样的牵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双方在产业发展上有相似之处。
“中东欧国家有不少‘小而美’的企业,在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实力不俗。而浙江也有很多‘专精特新’企业,在上述领域的经贸合作,双方更容易一拍即合。”张海波表示。
功夫也在展会外。早在2017年,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落地宁波。2021年,浙江启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联动区创建。滨江、浦江、瓯海、新昌、青田、义乌这6个联动区在“一核多元”的大格局下与宁波示范区协同联动,功能不局限于“买买买”和“卖卖卖”,而是共同联动打造优势互补产业集群。比如新昌聚焦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领域推进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建设,浙江捷昌、浙江闻道已经分别在匈牙利设立投资公司。
2021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致贺信中提到,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争取未来5年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这些数字正加速变为现实——本届博览会观展人数12.6万人次,中东欧商品采购订单105.31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在张海波看来,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第二个10年的起步之年,未来浙江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前景是一片星辰大海。
“浙江的数字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不少中东欧企业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旺盛。未来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或将成为一个有力的新增长点。”张海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