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以及乡村振兴“二十三条”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0-25 18:09:12 Fri   


(2024年10月28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创造性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科技改革双轮驱动,持续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杭州范例。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02元,增长5.4%,超过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着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立足杭州超大城市实际,坚定走高效、生态、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之路。“农业双强”扎实推进,2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整体建设进度84%,年底将顺利建成。新启动的10个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已建成6个,创建申报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4家。列入今年省农业“双强”的29个项目投资完成率达76%。深化现代种业振兴行动,累计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建设市级种植业种质资源圃46个。建设高品质绿色科技展示基地23家。特色农业形势向好,茶叶、蔬菜、水果、水产等主要农产品均实现增产。有31个农产品入选全省土特产百强榜名单,数量居全省前列。首次以完全市场化方式成功举办第六届国际茶博会,“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连续六年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榜首。建德市大慈岩镇成功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综合种养扩面提升,因地制宜推广稻渔共生、稻禽协同等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今年新发展新型综合种养面积10万亩,累计超20万亩。稻鸭、稻鳖、稻蛙模式单项规模均居全省首位。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新建高标准农田2.14万亩、改造提升4.42万亩,完成耕地抛荒整治1.14万亩。夏粮稳中有增,秋粮长势良好,目前全市已复种粮食面积约140万亩,夏粮产量2.4亿斤,增长9.3%,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八连增”。

(二)着力深化强村富民改革,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持强村、富民、兴业一体推进,千方百计拓宽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渠道。创新推进乡村运营,积极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共富联合体等新型模式,截至9月底,有1553个行政村已完成“8050”目标,占比81.6%。清单化落实增收举措,因地制宜落实特色种养、代种代养、共富工坊、公益性岗位等增收举措,完善就业带动、收益分红、共富基金等联农带农机制,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621个,开发代种代养点23个,新建共富工坊144家,带动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新启动打造10条10亿元级的农业全产业链,梯次培育一批5亿元、1亿元级全产业链。1-3季度,全市休闲农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0%以上。深化“三清一促”行动,累计化解村级债务12.81亿元,化解率99.8%;整改问题工程906个,整改率97.6%;清理规范问题合同6448份,整改率97.7%;全市共培育强村公司646家,解决强村公司规范问题403个,整改率99.5%。

(三)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协同推进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公路建设,推动全域景区化发展。“三大行动”率先推进,启动农房宜居改造1.2万栋、管线序化村120个、村道提升村194个,全省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现场会今年8月在我市召开,萧山、余杭、富阳入选首批省级试点。美丽乡村各美其美,新启动打造特色村30个、未来乡村41个、数字乡村10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7个、和美庭院3.1万户、“千万工程”精品线20条,杭州市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城市。城乡风貌精细打造,建设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47个,其中省级8个、“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3个。临安—歙县“浙西皖南·风情穿越”县域风貌区建设方案获评省级优秀。农村环境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公厕跨行政区域协管机制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覆盖率达100%,新(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31个,行政村覆盖率98.19%,完成农村水系整治100公里。全面推进秸秆禁烧和收储利用,建成11个省级和32个区域性秸秆收储中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67%。

(四)着力实施城乡提升工程,加快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城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实施城乡提升工程项目113个,截至9月底,完成投资286.5亿元,完成率118.8%。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9.38%。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提高1.27个百分点。淳安、桐庐已转移集聚1145户,3696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改)建农村公路124.4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92.3%。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95%。完成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建设122个,新建新能源充电桩698个,农村百姓健身房(广场)建设65个。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87.37%。杭州农发东郊大仓等一批“平急两用”设施启动建设。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深化跨区域教共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西部区县(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跨区域教共体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率97%以上。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覆盖率达80%。老年助餐村(社区)覆盖率达97%。推进乡村“四治融合”,全市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占比达92%。

(五)着力强化政策创新引领,加快完善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确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与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出台行动方案,实施乡村“十路人才”培育计划,累计引育现代“新农人”3.35万人、农创客9646人、乡村职业经理人和乡村运营师87人、乡村运营团队67个。落实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58亩用于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占全市年度计划指标总量的2.79%。农民建房建设用地使用国家计划指标做到应保尽保。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2024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125亿元,增长4%。推进农业农村投资“一件事+明白纸”集成改革,109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本年度已完成投资222.1亿元,完成率89.5%。加强“政银保担”联动,截至9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8479.7亿元。试点实施“稻蛙订单价格指数”“生猪价格指数”等新险种。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农支小业务余额243.89亿元,新增服务主体1.7万多户,平均年化担保费率0.8%以下。

(六)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加快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能。深化承包地改革,稳步推进余杭区、临平区、建德市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在全省首创“种楼”“种田”利益共享机制,已完成3000亩耕地保护补偿、1200亩林地占补平衡、1000亩粮食功能区异地代保。推进农业“标准地”提质扩面,新建成水稻、草莓、茶叶等农业标准地4.7万亩。深化“共享村居”试点,新增盘活闲置农房2950宗,帮助村集体和农户增加财产性收入1.35亿元,相关做法获《人民日报》等媒体刊发。淳安、临安作为省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今年已落地7宗入市项目。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新发展“千村万元”林下经济0.42万亩。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建成星级农合联18家。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受限。杭州“七山一水两分田”,耕地总量少、地块小、分布散,加上永农划定比例高,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制约较大,面积持续萎缩。如萧山花木产业从最高时期18万亩下降到目前8.5万亩,总产值从185亿元减少到112亿元;淳安蚕桑产业从最高时期11万亩、养蚕21.3万张下降到目前2万余亩、养蚕1.9万张。

(二)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行影响较大。猪肉价格从2020年初以来持续走低,到今年二季度刚刚扭亏为盈。牛肉价格、生鲜乳收购价又连续下跌,已跌到近5年来的最低位。粮油、水果、竹笋、茶叶等农产品产量虽较往年实现丰收,但价格整体下跌明显,农民“丰产不丰收”。如塘栖枇杷,今年产量较往年丰产30%以上,但价格便宜了近一半。

(三)集体和农民增收遭遇瓶颈。在集体经济上,去年西部5个区县(市)还有92个村经营性收入未达到50万元,50万-53万元的还有254个村,这些村普遍反映增加集体收入较为困难。在农民增收上,农业生产受灾、农产品价格下跌、打工就业机会减少等都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如淳安县上半年农民收入全市最低,增速只有4.7%,呈现“基数低、增速也低”的局面。

(四)城乡公共服务仍不平衡。虽然通过实施“七优享”工程,实现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下沉,但是西部山区乡村在共享的便捷度、感知度上都有差距。存在部分乡镇医院、村卫生室缺医少药,通村公交班次少、上不去车,农村学校生源少、办学质量弱、教师外流等现象。全市老年食堂(助餐点)虽然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但存在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山区农村,覆盖低、成本高、助餐难。

(五)乡村振兴要素支持有待加强。在“地”的保障方面,乡村产业发展的用地保障不足,设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所急需的设施用地、建设用地难落地现象仍比较普遍。在“钱”的支撑方面,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低于规定标准(2023年规定6%,实际4.03%;2024年规定8%)。受经济因素影响,对农业农村领域的政府投资项目普遍比较谨慎。

(六)农村人口外流务农人才匮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西部山区乡镇、村人口外流现象较为普遍,约1/3人口常年在外务工。根据杭州七普与六普的数据比较,10年时间乡村人口减少33.38万人,近3年又减少1.5万人。以2020—2023年为例,淳安县常住人口从32.9万人下降到32.1万人,户籍人口从45.87万人下降到44.69万人;建德市常住人口从44.7万人下降到44.3万人,户籍人口从51.07万人下降到50.25万人。另外,各涉农区、县(市)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受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匮乏、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问题,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三、下一步思路和举措

下一步,市政府将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勇当农村改革弄潮儿,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打好农民增收组合拳,以“三农”的“稳、进、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力量。重点在五个方面创新发力:

(一)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创新发力。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126”行动,即锚定“新时代农村改革弄潮儿”这一定位,聚焦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两大领域,全面深化“地、产、粮、人、策、治”六方面改革,一体推进“强基固本、强城兴业、强村富民”,争取在推进数字乡村国家试点、现代“新农人”培育、高标准农田建管、山林资源开发利用、闲置农房盘活、集体经济增收等方面,打造一批有杭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二)在推动农民增收上创新发力。以提高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为重点,打好“主业挖潜、副业拓展、就业为先、企业带动、基层创新、帮扶助力”等增收组合拳。加快落实共富工坊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联农带农机制优化、代种代养等农民增收举措,通过“产业增效、就业增薪、改革增财、帮扶增血”全面发力,促进农民和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面增长。

(三)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上创新发力。完善现代都市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开发城区、郊区和山区农业空间。以超大城市稳产保供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新业态,培育高产粮油、精品果蔬、优质茶桑、生态畜牧、珍品菌菇、道地药材、绿色渔业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新型经营主体提质强能。

(四)在建设和美乡村上创新发力。聚焦“村美、民富、业兴、人和、服务优”等5个方面,以未来乡村建设为重点,加快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深化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高质量打造12条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梯次打造一批和美乡村建设村、特色村、引领村,全域塑造城乡大美风貌,加快把乡村美好图景建成现实风景。

(五)在强化政策支持上创新发力。谋划制定新一轮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坚持“面上普惠”与“扶优扶强”相结合,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财政项目监测调度、重点政策迭代优化等机制,形成一揽子政策举措,重点对西部山区四县(市)予以政策倾斜。全面落实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林海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