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23年,杭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主线,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高质量服务保障打赢“经济翻身、亚运攻坚”两场硬仗,为杭州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杭州在权威第三方机构公布的全国百城法治政府评估中排名第二,“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指标”排名全国第一。杭州在2023年度法治浙江建设考核中名列第一,5个项目获评全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市委召开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专题听取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汇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把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作为工作重点,担任协调机制总召集人,全域推进示范创建。市政府聘请新一届12名政府法律顾问。市政府常务会议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专题学法4次。市政府和35家政府部门负责人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法治政府建设及依法履职情况,推动问题整改。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八进”,不断提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覆盖面和工作力度。出台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市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共性+个性”清单等文件,将市管领导干部法治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全覆盖开展新任市管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网上学法考法等活动,压紧压实领导干部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落实宪法宣誓制度,33家政府部门开展宪法宣誓活动。制定法治杭州建设考核办法,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落实。高质量承办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培训班,实地展示杭州法治政府建设成果,得到司法部充分肯定。
(二)全力服务保障打赢“两场硬仗”。全面部署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系统推进五大环境建设。制定《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下发实施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构建增值式政务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专区,297件企业办事事项凭营业执照实现“一照通办”。建设“政策超市”,在线兑付资金200多亿元,惠及企业11余万家。深化准入准营、企业市内跨区迁移等“一件事”集成改革,开办企业“无感监测”达到全省最优值。拓展企业信用报告(无违法违规证明)应用范围。出台关于促进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确定全市首批22个重点产业合规指引目录,2个项目入选第一批省级重点目录。10个项目获评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平台经济法治化保障机制”等2个项目获评全省法治建设主动融入三个“一号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典型案例,“深化市场化解纷机制推动实现涉企纠纷高效快处”获省“改革突破奖”。统筹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务工作,出台临时禁止“低慢小”航空器和空飘物在相关区域飞行等行政措施,开通涉亚运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合同等涉法事务合法性审查及争议化解“绿色通道”,组建百名律师“服务亚运会志愿团”,19名专职律师、公职律师全程驻点,提供涉亚运风险评估、法律论证、重大谈判、赛事筹备、售票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矛盾化解等法律服务,为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成功举办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杭州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三)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围绕护营商、迎亚运、促共富、提能级、筑平安等方面做好法规规章立法工作,2023年市政府制定规章7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在全国率先立法规范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获央视《新闻1+1》栏目专题报道。开展重大行政决策源头治理专项行动,全市5个项目获评全省揭榜挂帅项目典型案例,占全省三分之一。组织开展涉营商环境文件清理,废止和修改市政府规章2件、行政规范性文件96件。对185件文件、协议等开展合法性审查,对286件区、县(市)及市级部门文件进行备案审查,保障行政决策合法性。召开全市县乡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改革动员部署会、推进会,开展县乡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改革,全覆盖建成县级合法性审查中心,改革以来审查各类事项2.3万余件,其中县级中心协审乡镇(街道)重大疑难涉法事项500余件。
(四)健全行政执法工作体系。持续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制定《杭州市2023年“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目标、项目和具体措施》《杭州市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建设规范(试行)》,赋权事项实施率达57.7%,2023年度“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综合评价指数排名全省第一。率先在全省打造行政裁量权“1+8”基准体系。公安、民政、人力社保等22个领域实行首违不罚。开展行政行为案卷质量提升行动,下发工作指引,发布行政执法“示范优案”“典型差案”。在全省率先出台行政执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插手案件办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以及平台经济执法、涉企多头重复执法、行政处罚结果信息网上公开、综合行政执法着装规范等专项监督,一批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聘任杭州市法治建设监督员和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强化社会监督。完善“行刑衔接”执法监督系统,获评浙江省“数字法治好应用”。
(五)深化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推进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体系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调解工作的若干举措》,研发“浙里调解”应用并在全省上线推广。深化律师调解市场化试点,专职律师调解队伍覆盖主城区所有法院,律师调解“1+60”机构全部入驻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2023年,全市调解组织化解纠纷127.9万件,12家单位、21名个人获评全国、全省调解工作先进,市场化解纷机制全国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省调解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信访导入行政复议工作被列为全国试点,行政复议员任命与分级管理做法、“浙里复议数智应用”等在全省推广。打造22个行政复议“5S”助企工作站,企业复议后案结事了率达到94.2%。建立全市行政案件闭环化解“一件事”机制。全年行政复议收案7518件,直接纠错241件,纠错率5.29%,较上年下降0.42个百分点;调解结案1638件,调撤率42.41%。全市发生一审行政诉讼案件2031件,较上年下降1.98%;败诉98件,败诉率4.63%,较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收案比达4.76:1,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做到“应出尽出”。
(六)夯实法治政府建设社会基础。开展“八五”普法中期评估,召开重点普法责任单位履职评议会。编制公民法治素养基准地方版和针对快递从业人员、网络直播从业人员、乡镇领导干部、村(居)民等四类特定群体法治素养基准行业版,构建市域公民法治素养基准“1+X”体系,建成运行158个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相关工作在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开展“法护营商”律师服务年活动,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覆盖超170万家市场主体。海外华人远程视频公证服务覆盖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国首个车位使用权公证备案平台上线运行,全省首创生态环境准入领域告知承诺公证等创新服务获企业好评。举办全市第二届“十大法治实践”、首届“普法达人”选树活动,浓厚全域法治氛围。
二、关于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市政府对审议意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查找原因,迅速制定整改方案,逐一落实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现已完成整改任务。具体整改情况已专题报送市人大常委会。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力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八进”活动。统筹推进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市政府各部门积极倾听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为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市域典范作出应有贡献。在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征集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项目,听取公众意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力度,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对存在瑕疵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完善,确保政府及部门的行政决策合法科学民主。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驱动,全面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重点攻坚构建预付式消费综合监管机制等十个事项。在全市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强制、不予行政处罚、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深入开展简政放权工作,依法依规赋予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更多审批权限,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路径,新增惠企政策服务等3个专区,整合提升国际商贸服务等3个专区,打造线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市县乡协作机制,常态化实行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健全执法事项评估、移送案件预审等机制,有效解决多头管理、重复执法和“看得见管不了”等问题。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裁量,高频处罚事项自由裁量基准细化率达100%。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杭州市行政争议化解机制促进担当作为的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
(四)以法治队伍建设为基石,夯实基层依法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全覆盖,富阳区探索村级述法工作获司法部推广。建立市级公职律师跨部门统筹使用机制,全市实现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全覆盖。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培训基地建设,常态化开展执法业务和能力培训,切实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五)以拓宽普法载体为举措,提升法治实效助力法治建设。持续完善大普法工作格局,进一步落实普法责任制,加大民生领域的普法教育力度。持续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程,用好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等平台,构建微信普法矩阵,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打卡”活动,做优做实公共法律服务,努力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切实提高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还需进一步压实。部分单位法治机构、法治力量配备还不到位,乡镇(街道)执法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合法性审查人员配置与工作任务不适应的情况仍然存在。综合执法改革后,业务主管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协同不畅问题。
(二)依法行政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少数部门行政行为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还需进一步落实法定程序要求;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难以实施类型化监管,法治督察考评的实效性、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群众的法治获得感还需进一步增强。群众对法治政府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还不够高。有的涉及企业和特定群体、行业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征求相关群体意见不够充分,公众参与程度不够深。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有待进一步扩面延伸。
四、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2024年,市政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工作主线,锚定高质量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目标,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再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
(一)以服务党委中心大局为重点,提升法治保障供给水平。围绕市委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决策部署,加强立法、执法、法律服务和涉外法治工作,以一流法治保障基层治理现代化、市域协调均衡发展、城市国际化等十大攀登行动落地见效,以一流的法治建一流的城市。
(二)以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主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迭代升级。紧抓“关键少数”强化法治意识、法治能力提升。加强“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出台行政复议工作地方标准,优化信访导入复议机制。持续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以深化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放大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蝶变效应。实施政务服务、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行动。推进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行政裁量权多元基准体系建设,规范执法裁量权行使,依法维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强化涉外领域法治供给,健全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相互融合、有机衔接的国际商事争端“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四)以满足人民群众法治需求为导向,夯实基层法治政府建设基础。发挥基层法治联系点、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等站点作用,畅通渠道,及时收集回应群众需求,推动法治问题闭环解决。推进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改革攻坚,深化县级合法性审查中心实体化运行,提升县乡两级审查能力。推进“15分钟政务服务圈”“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