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智能物联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9:24 Fri   

(2024年4月29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杭州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省、市委决策部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打造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刘捷书记亲自担任智能物联产业链链长,全面启动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建设,逐步建立了“生态圈+产业链”“链长+链主”“图谱+清单”“专班+联盟”的推进机制,到2025年产业总体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智能物联产业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与应用,以感知、网络和算力为基础,以平台和大数据分析为支撑,实现智能决策与控制执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能化终端产品、技术平台和增值服务的新兴产业,包含集成电路、视觉智能、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通信、智能仪表等6条产业链。高水平建设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主要目的是推动智能物联产业由串企成链、聚链成群向集群成圈产业更高级形态发展,加快打造具有杭州辨识度的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到2023年底,全市智能物联产业总体规模达8435.3亿元,拥有规上企业1206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08家、100亿元以上企业13家、500亿元以上企业3家,上市企业9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家。

(一)集成电路产业链。集成电路是生态圈的产业底座。2023年,实现营收848.4亿元,同比增长5.3%,达到5年前的3倍左右,在全省占比接近40%。设计业超过600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稳居全国第四,在模拟芯片和数模混合芯片领域已经形成比较优势,射频电路、存储芯片、模拟芯片与功率器件、传感器、AI芯片、光电器件等领域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涌现出士兰微、矽力杰、杰华特、立昂微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头部企业。

(二)视觉智能产业链。视觉智能产业链是生态圈的核心支撑应用链,通过建设“中国视谷”标志性工程,推动数字安防产业向视觉智能跃升发展。视觉智能产业链在总体规模、研发投入、先进制造和产业生态等方面全球领先,2023年,实现营收7763.2亿元,同比增长7.1%。海康、大华常年居全球数字安防领域第一、二位。在产品竞争力方面,DVR、NVR、摄像机等视频监控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在产业创新方面,建有国家级创新载体46个,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长期保持在8%—10%之间,创新实力国内领先。

(三)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链。2023年,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实现营收4506.1亿元,同比增长11.3%,高于生态圈整体增速4.3个百分点,对全市智能物联产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业软件等基础层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如阿里云飞天2.0 操作系统、蚂蚁集团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恒生电子Light-LDP 分布式低延时中间件等高端软件产品具备自研技术水平并进入全球领先梯队。人工智能产业位居全国第一梯队,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拥有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视频感知”、之江实验室“天枢”等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涌现出阿里云“通义千问”、蚂蚁“百灵”、网易“玉言”、新华三“百业灵犀”等大模型。

(四)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2023年,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实现营收2280.7亿元,同比增长2.1%。阿里云自2016年起保持亚太第一、全球第三的市场地位。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接入企业234家,开通端口总带宽27.92T,总峰值流量5.11Tbps,有效提升了企业互联互通的质量和效率。全市算力网络加快形成,浙江新型算力中心、杭州市智能计算中心、萧山图灵小镇算力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在库的已建数据中心37个,其中1000个标准机架以上规模的数据中心24个,超大型数据中心9个,大型数据中心6个,总通用算力4.45EFlops。

(五)网络通信产业链。我市网络通信产业链形成了以通信器件、系统整机和行业应用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在网络交换机、光纤光缆、移动终端、射频器件及工业互联网应用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2023年,网络通信产业链实现营收1080.1亿元,同比下降1.5%,主要受全国5G网络建设投资下降影响。拥有上市企业17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拥有5G创新园、5G创新谷、国家(富阳)光纤光缆产业园等平台,集聚了新华三、富春江通信、东方通信、三维通信等一批骨干企业。

(六)智能仪表产业链。智能仪表是我市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产品门类全、应用范围广、竞争力强的细分产业。2023年,智能仪表产业链实现营收945.9亿元,同比增长9.0%,高于生态圈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已培育聚光科技、中控技术、海兴电力、威星智能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在环境监测仪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智能燃气表、智能电表等方面拥有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势产品,其中中控技术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6.7%,国内市场排名第1;谱育科技的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国内市场占有率第1,全球第2。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在2022年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智能物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1个纲领性文件和《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市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个专项支持政策的基础上,2023年又制定出台了《关于高标准建设“中国视谷”高质量发展视觉智能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个专项支持政策,编制印发《杭州市视觉智能(数字安防)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中国视谷”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相互衔接,总领、分项、专项梯次配套的“1+4+2”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夯实了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二)产业链链长制深入推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成立市级产业链工作专班,梳理形成“一链一图三清单”。自2022年以来,刘捷书记2次调研“中国视谷”建设、3次召开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建设推进专题会议、多次对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区、县(市)同步启动产业链工作专班建设,由各区、县(市)领导领衔,各相关职能部门、产业平台等担任成员,推动产业链链长制在全市域做深做实。深入开展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细分赛道研究,完成工业视觉、模拟芯片、供应用仪器仪表、通用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工业软件、通信设备等七条细分赛道研究,形成一份分析评价报告、一张企业清单、一幅产业链图谱,为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和实施产业链招商提供精确指引。

(三)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推动“面向工业环境的高灵敏宽动态图像传感器应用研究及产业化”等82个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攻关项目。20个项目纳入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清单。之江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8家,排名全国第4位,以“1+2+18+7+N”新型实验室体系构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硬核支撑。加快打造智能物联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发布《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新增市概念验证中心创建单位15家,其中智能物联领域4家,探索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的新范式。

(四)产业集群建设提能升级。2022年数字安防集群成为全市唯一、全省数字经济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成功将数字安防集群更名为视觉智能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编制印发《杭州市视觉智能(数字安防)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并报工信部,推动视觉智能集群由国家级加快向世界级迈进。全面推进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拥有集成电路、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高端软件等3个“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数字安防、网络通信、智能计算、集成电路等7个“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同时培育形成了元宇宙、未来网络、人形机器人等一批“新星”产业集群。

(五)产业地标打造全面展开。“中国视谷”建设加快起势。“中国视谷”在2022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纳入工信部和浙江省新一轮合作协议、发布建设蓝图后,全面启动建设工作。引入浙江视觉智能创新中心负责“窗口园区”实体化运营。窗口园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217亿元,入选全省首批示范性数字经济产业园。萧滨合作共建的“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开工,成为浙江首个工业上楼3.0项目。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合作,举办了“中国视谷杯”“创客中国”两大全国性大赛,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工业文化中心等专题调研中国视谷。建立“中国视谷”权威发布平台和统一宣传标识,组建“中国视谷”融媒体中心,在央视新闻等发布原创报道30余篇。“中国数谷”建设正式启动。高标准推进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城市范例创建工作,打造“中国数谷”数据集聚区,发布《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打造“中国数谷”总体方案》。组建杭州数据交易所,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金融领域数据交易等相关政策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地位持续提升。工信部首次“中国软件名城”复评,我市从全国14个软件名城中脱颖而出,获三星级评价、全国第二名,超过北京、上海等软件强市,南京、广州等软件大市。

(六)企业梯度培育优化提升。深化“链主+专精特新”协同培育体系,培育国家和省级“链主”企业7家、市级“链主”企业8家、市级“链主”培育企业14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41家。士兰微、矽力杰、杰华特3家企业与工信部签订模拟芯片项目任务书,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构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小巨人-省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市智能物联领域新增省科技领军企业8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4家,均占全部总数的一半以上。

(七)项目补链强链加速推进。2023年,全市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新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97个,计划总投资520亿元,年度目标完成率121%,其中制造业项目4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禾赛科技、沐曦灵智科技、芯启源、国科微等潜力项目,聚焦光电传感器、激光雷达、高端通用芯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对我市产业链具有补链作用。积海、富芯、CT高端存储芯片、中国电信视联网、西富芯微纳光电等项目加快推进,杰华特项目、士兰微碳化硅项目加快谋划落地,为智能物联产业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动能。

(八)场景试点应用首创突破。聚焦智能物联赋能制造业“智改数转”、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鼓励各地开展新场景新应用试点示范。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推动海康威视、阿里云、中控技术等8家重点企业入选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总包服务商,迪普科技等42家智能物联重点企业入选2023年省级数字化服务商,加快向广大中小企业输出解决方案,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布我市六大标志性智能网联车辆应用场景、全国首个中心城区高铁站出行线路,启动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安全监测平台、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先行试点区。

(九)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提升。持续加大企业高层次人才授权认定工作力度,将生态圈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列入第二批授权认定企业名单,新增授权认定企业155家、人才名额1858个,在全部新增数量中的占比分别为25.6%、52.2%。定向为28家优质集成电路企业分配224个人才专项授权名额。依托杭州“3+N”产业基金群,基本建立以科创投资、产业投资、并购投资为主,覆盖智能物联创新创业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基金体系。发起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中国视谷”产业投资基金。实现国家大基金投资我市项目5个,投资总额52.895亿元。完成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业等智能物联领域政策兑现资金近2亿元。制定印发《关于补充明确〈杭州市智能物联产业政策实施细则〉有关条款的通知》,做好政策今年执行的准备工作。研究制定“算力券”操作细则,开展市级算力伙伴征集。

三、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技术发展受遏制打压。美国通过保持对全球半导体技术和供应链“卡脖子”环节的控制遏制中国高新技术发展。我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中科微、杭州壁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光线云(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智能物联重点企业先后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将严重影响我市企业技术交流发展。2023年10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新的先进计算芯片、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规则,全面收紧尖端AI芯片出口,遏制中国获得先进芯片,将进一步阻碍我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和复杂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

二是内外部市场需求不足。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市智能物联出海企业由于制裁打压,一方面存量订单随时有可能被迫丢失,另一方面获取增量订单更加困难,造成海外市场严重收缩。同时,还面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地方政府相关投入减少等双重因素影响。如Tiktok在美国的制裁打压下,云计算业务被迫由阿里云转移到国外云服务商,造成阿里云存量业务流失。新华三、阿里云、海康、大华等龙头企业因国内消费市场需求不足,面临较大增长压力。

三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仍需提速。一是概念验证中心市场化运行机制需优化。最新评价显示,我市首批15家概念验证中心大多仍处于起步阶段,自我造血能力相对较弱,对外部服务贡献有限,超过80%的验证项目来源于关联单位。二是中试基地建设需政策支撑。作为成果转化关键环节,中试基地建设缺失可能引发重大项目外流,但其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占地面积大、投入成本高、审批部门不明确、环评安评监管环节烦琐等问题。目前,深圳等地已相继出台中试基地(平台)管理办法,我市尚处于政策起草阶段。

四是发展还存在不平衡问题。从产业规模看,产业主要集中在重点区,滨江(42.1%)、西湖(16.6%)、余杭(11.7%)、钱塘(8%)四区智能物联产业营收占全市的78.3%。从增长速度看,滨江区、西湖区全市两个规模超千亿的区呈现增速放缓态势,滨江区增速为1.9%、西湖区增速为-2.3%;增速最高的余杭区(57.3%)和增速最低的富阳区(-14.6%)相差悬殊。从链主企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滨江、西湖等地,其他区、县(市)需加大链主企业培育力度。

五是人才缺口依然较大。智能物联产业作为集合了大量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对各类科技人才的需求巨大。麦肯锡公司报告显示,预测2030年中国对熟练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达600万人,但人才供应量仅为200万人,缺口达400万人。我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基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高端人才引杭、留杭成本不断加大。同时,美国芯片法案的实施造成人才回流美国,我市智能物联龙头企业的海外高端人才招引更加困难。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市委、市政府“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重大部署,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以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的攀登突破,带动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勇攀高峰、勇立潮头,为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提供重要支撑。2024年,力争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营收规模超9000亿元;力争形成千亿级企业1家,新增百亿级企业1家、十亿级企业10家,进一步扩大企业优势;突破产业链“卡脖子”技术10项,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中国视谷”“中国数谷”等产业地标越擦越亮。

(一)深化产业链“链长+链主”制。用好在全市域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重大机制,发挥市委主要领导担任链长的强力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区、县(市)领导领衔机制,坚持全市一盘棋,指导区、县(市)根据自身智能物联产业禀赋,聚焦生态圈整体或优势细分赛道,因地制宜建立“链长+链主”推进机制,实现产业链链长制贯通到底。建立生态圈链主企业培育清单,加强链主企业培育,力争培育智能物联领域国家级和省级链主企业4家以上。聚焦前瞻布局一批重点细分赛道,区分优势赛道、潜力赛道和未来赛道,建立二级赛道三级赛道评估机制。

(二)梯次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视觉智能国家级集群加快向世界级迈进,持续发挥好集群发展促进组织作用,争取工信部专项资金支持。推进广立微、行芯科技、华芯程等重点企业联动打造国家级半导体签核中心。全力创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核心区与协同区联动效应,按照“任务包+项目包+资金包”模式,争取承担全省重大任务,获取省级财政专项激励。力争在第三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遴选中,新增一批核心区、协同区。加快培育“新星”产业集群,力争新增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不少于2个(元宇宙、人形机器人),揭榜一批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省级财政专项激励重点项目。

(三)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和北航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建设,力争在重大平台上取得突破。聚焦产业链“卡脖子”、国产替代、补链延链强链等重大现实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在部省层面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专项,通过“揭榜挂帅”“邀标”等方式,推动企业突破智能算力、未来网络、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全年支持企业申报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各30项,实施市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项。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组建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10个以上,承担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0个。打造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等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力争新增智能物联领域概念验证中心3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个。

(四)招培联动梯次打造强企方阵。深化“幸会·杭州”城市机遇发布、示范平台联合招商、基金“招投联动”等机制,打造一批精准招商示范平台,举办智能物联专场招商活动3场以上。深入开展智能物联细分赛道研究,聚焦补链延链强链,在产业链各细分赛道,持续加强重点项目招引,梳理形成招商目标企业清单200家,力争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个,亿元以上项目60个、总投资300亿元。深入实施“链主+专精特新”协同培育体系,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上市企业4家。

(五)打造“四地一城”标志性成果。将建设“中国视谷”“中国数谷”产业地标,打造全国模拟芯片和功率器件制造高地、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全国综合算力成本最低城市“四地一城”,作为智能物联生态圈的标志性成果进行打造。年内争取召开“中国视谷”部省市联席会议,获评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力争杭州数据交易所交易额走在全国前列,构建形成数据交易体制机制和数据产业生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冲刺900亿元,设计业稳居全国第四;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脉络全面理顺;智能算力超过3000PFlops,初步形成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边缘算力相互融合的算力支撑体系。

(六)推动智能物联深度赋能数实融合。利用全市重点企业技术和产品的领先优势,加快打造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标志性成果。用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机遇,利用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健康、通信设备制造重点行业数字化改造机会,推广100项智能物联新技术新产品。优选一批数字化基础好、改造意愿强的企业,鼓励与数字化改造总包服务商及其生态企业达成合作,实施样本改造,形成首批50家样本案例。联合智能物联重点企业,组建杭州离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联盟,推动重点国企开放若干数字化转型场景和产线。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林海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