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在浙江,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发布时间:2025-09-25 08:12:19

政府投入+社会资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对地球生命系统最宝贵的长期投资。在海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主要、规模最大的资金来源,就是政府财政投入,它有力支持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和科研项目运转。

1998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贝藻类种数约占全国的20%和浙江的80%;截至去年底,记录到生物种数共计2929种。近些年,保护区持续在执法管护、科研监测和生态修复方面开展投入。

“我们逐步提升从陆地到海洋自然生态修复功能。”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实现对修复区域的长期跟踪监测与评估,保护区还设立专项资金,引入先进技术与理念,构建生态修复监测体系,依据数据动态调整修复策略。

在政府投入之外,还有一批由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发起的基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提供重要的资金补充。

今年5月,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会正式成立,生态环境是其六个关注领域之一。“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非常关键。我们希望整合社会资源来推动科普,真正实现全民科普、全民参与。”该基金会负责人白洪鲍表示。

此次成立的钱江源生物多样性科普专项基金就是由该基金会发起,联合矽盛电子等民营企业,财通证券、衢州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开化县两山集团等国有企业力量,并与开化县合作设立,有效汇集了多方资源。截至目前,专项基金规模为880万元。

“我们将投向钱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行动,打造针对青少年的生态研学项目,也支持生物多样性观测和绿色发展模式研究等,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他介绍,基金向全社会开放,接受关注钱江源生态保护的团队及组织申请。

接下来,基金将在开化首先形成钱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县域模式,之后从县域拓展到钱塘江流域,再从流域拓展到全浙江。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一项专业部门的工作,还渗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单元的运转中。

住在杭州市上城区的志愿者代表彭耐,分享了“阳台鸟儿”的故事。“今年4月,杭州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风,‘房客’珠颈斑鸠妈妈正在孵化两枚蛋。后来,她和一枚蛋被一同刮走了……”故事在社交网站上获得了大量阅读和回复,“原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很多城市居民都在和鸟类营造一种‘新关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守护城市鸟类,杭州市上城区发起“阳台妈妈——城市筑巢鸟类公众科学调查活动”,鼓励市民在不打扰鸟类的前提下,用照片、文字、视频记录,参与一场生动而严肃的城市生态研究:我们到底和哪些鸟类共同生活?它们如何适应城市节奏?

活动正在吸引全国各地志愿者,他们从“拍鸟”开始,开展鸟巢箱投放、自然教育课堂等活动,活动还有杭州市生态环境部门、环保类社会组织的专业鸟类学者,社区、企业的志愿者共同参与。通过社交媒体不断分享故事,更多市民意识到:原来我家的窗台,也可能是一个生命的起点。

在丽水庆元,安南乡茶企代表姚光平正在推动“荒野茶”的保护和开发:就地将茶树连同周边山林一并纳入保护范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更多利用瓢虫、寄生蜂等进行生物防治,通过种植绿肥方式稳定土壤基质。经检测,荒野茶的氨基酸比普通茶高出23%。

“过去,我们简单的以为保护环境是对大自然的反哺;现在,我们深刻感悟生态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守护了生物多样性,荒野茶品质就会越来越好,产业才能走得更远。”他说。

如今,浙江推进丽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磐安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象山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等7项试点建设,在各地试点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乡村、企业、湿地等建设。不仅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学校、企业、社区等不同社会单元的运转中,也更加注重汇聚公众守护的力量。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胡静漪 刘俏言 叶怡霖 通讯员 李筱盼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