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骑行之旅:杭州市区穿越千年的City ride
杭州网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历史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杭州作为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雷峰塔到保俶塔,从白塔到六和塔,从梵天寺的经幢到灵隐寺的钟声,无一不是千年沉淀的见证。而时尚的City ride与厚重的历史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在专家的建议下,我们将中山南路上的鼓楼设为起点。之后的路线考虑到骑行的流畅性,陆续途经孔庙、钱王祠、雷峰塔、梵天寺、白塔、六和塔、烟霞洞、灵隐寺,终点则为保俶塔。这条别样的骑行路线,总长约32公里,途中有多处上坡,尤其是前往位于龙井南坡满觉陇路的烟霞洞,没点功底还真不太容易骑上去。

现在,就让我们骑着单车,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领略西湖的优美,感受钱塘江的壮阔,寻找那些被岁月雕琢的故事,让心灵在吴越文化的熏陶下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

鼓楼

现在的鼓楼便是始建于吴越时期的朝天门,是吴越王钱氏拓筑杭州城时所建,为杭州罗城城门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南宋时期朝天门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安门。从这点来看,将其作为这条感受吴越文化骑行路线的起点,可谓再合适不过。

朝天门位于吴山脚下,既可藏兵又贮钟楼,在当时起到了城防和报时的双重作用,故有“鼓楼”之称。由于城门近20米高,在古时可谓“一览众山小”,明代时因登楼可望四面名山大海、听江上潮汐之声,先后更名为“来远楼”和“镇海楼”。如今于2002年重建的鼓楼,仿照的便是明代建筑风格,在城楼的重檐下和城门洞上方分署“朝天门”“镇海楼”“鼓楼”匾额,以示历史的嬗变。

一千多年来,鼓楼在历朝历代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登高望远,留下不少笔墨,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粱录》等。同时,鼓楼又屡毁屡建,仅明清两代就先后毁建了7次。

如今,鼓楼不仅是一处观光胜地,更是杭州市民和游客体验吴越文化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北面的南宋御街,还是南面的十五奎巷,这里的烟火气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

孔庙

出了鼓楼向北行,沿着高银街向西行大约1公里,就能看到府学巷上的孔庙。就如这条街名体现的那样,孔庙原是南宋临安府学所在地,也是宋元明清四朝孔庙所在地,在杭州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由于孔庙内藏有大量古碑,政府在1979年对其整修时改建为杭州孔庙碑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孔庙,不得不看的就是“镇馆之宝”——五代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这件文物出土于吴越国王钱元瓘之墓,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石刻星象图之一,比苏州宋代石刻天文星象图早300多年、面积大4倍。全图星象以阴线刻画,刻工精细,位置准确,现存石刻星数183颗,星与星之间用双线连接,北极五星、北斗七星以及28星宿的位置非常准确,不仅为研究古天文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对了解古代吴越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孔庙还藏有极具艺术价值的吴越时期文物,那便是晚唐五代高僧贯休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刻石。每尊罗汉像上还刻有乾隆皇帝根据梵典修改原画上的罗汉位次和名号,以及他为像作的题赞。这些罗汉像刻石原藏于孤山的圣因寺,后移至孔庙的文昌阁,至今仍完好无缺。《十六罗汉图》中的罗汉形象,与传统的佛教造像不同,贯休大胆创新,赋予了罗汉们以“胡貌梵相”的奇异特征,不仅是艺术史上的宝贵遗产,也是研究贯休艺术风格和佛教美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外,孔庙还曾于2021年推出“石铭江南——钱氏吴越碑拓展”,首次大规模、全方位展示唐宋之际吴越国时期的碑铭实物拓片资料。一共88张拓片和1座实物经幢,收藏地跨越整个当年吴越境地,时间长度覆盖了吴越国统治时期,反映吴越建国历程、治国方略、地理典章、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是解读、研究吴越历史文化的第一手信息。

钱王祠

钱王祠距离孔庙不过600米,从府学巷穿巷而出,到了南山路便可抵达这个具有独特的政治影响和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钱王祠原名“表忠观”,是祭祀五代吴越国三世五王的庙堂。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钱王祠是明嘉靖时期,浙江督抚胡宗宪等人以涌金门外灵芝寺故址之地重建的。原先的表忠观则要追溯到北宋时期,且位置也不在西湖东南岸,而在南面2公里开外的玉皇山。

北宋熙宁年间,时任杭州知州赵抃有感于吴越钱王的功德,便奏请朝廷将杭州龙山(今玉皇山)南麓的废祠“妙因院”改建为钱氏宗祠,得到宋神宗的准许,并赐名“表忠观”。当时,已经调任徐州的苏轼,与赵抃有亦师亦友的关系,加上自己也曾任杭州通判,便应邀撰写了《表忠观碑》。

这篇碑记是苏轼壮年时所书,不仅是文章的典范,其书法造诣也成为后世的垂范,是苏轼四大名碑中篇幅最长,也是最早的一篇,更是他留给后人见证吴越历史的重要文物。碑记叙述了吴越国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有德于斯民甚厚”“有功于朝廷甚大”。

遗憾的是,在元蒙大兵压境、南宋亡国时,钱王祠内的观、墓俱毁,这四方碑石也被损毁。现在钱王祠里的表忠观碑,为明朝时杭州知府陈珂重刻,但流传至今只存三石,缺第二石。而表忠观后来被通称为钱王祠,也始于陈珂所撰的《改建钱王祠碑记》。2007年,“钱祠表忠”成为三评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

离开钱王祠,沿着南山路向南骑行,一路可饱览柳浪闻莺、长桥公园等西湖美景,2公里后就能看到高耸的雷峰塔。

雷峰塔作为吴越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源于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一件宗教文化的载体。其原名皇妃塔,后因位于雷峰之上而得名雷峰塔。

1924年,雷峰塔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在之后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地宫和出土的文物,如鎏金铜佛像、阿育王塔等,都是吴越国时期高超工艺水平的体现,也为后人研究吴越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藏于雷峰塔塔砖之内的藏经,历经千年却保存完好,经卷卷首刻有佛像一方,像前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纪”等文字。

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在历史上以刻印精良著称,雷峰塔的经卷正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高度发达的见证,也奠定了杭州在宋代的全国印刷中心的核心地位。王国维在《两浙古刊本考》记载,北宋国子监除了遍刻儒家经典以外,还大量校刻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诗文总集,大都在杭州雕版,其中就包括朝廷所印的《资治通鉴》,“皆下杭州镂版” 。

两宋的学术活动空前发展,科学、文化、历史、哲学著述丰富,编撰成绩斐然,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尤其是南宋经济繁荣,文化进步迅速,著述人才辈出,科举制度的勃兴,更为刻书业推波助澜,公私刻书两旺,营造了巨大的出版市场,杭州雕版印刷业趋于极盛。而活字印刷的出现,也是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梵天寺经幢

从雷峰塔到梵天寺大约3.6公里,需要穿过万松岭路,不过从西向东有一小段爬坡路,亦可选择更加平缓的万松岭隧道。到了凤凰山脚路后往南行,拐到梵天寺路一直向上,便能到达目的地。不过,经幢前数十米路段较陡,建议下车推行。

如今,曾经气势恢宏的梵天寺已不见踪影,只剩下寺前的一对经幢,经历着岁月的沧桑,纪念着钱王的功勋,诉说着悠长的历史。所谓经幢,指的是从唐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多面体佛教石刻,通常刻有佛教和佛像。

吴越时期的杭州有“东南佛国”之称,背靠西湖、面朝钱塘江的梵天寺是“西湖东南三大佛寺”之一,为吴越王钱镠为供奉释迦佛骨舍利塔而在顺天院内建成,当时称为“南塔寺”。其所在地是五代吴越国府治和南宋皇城,足以说明这所古刹在当时的地位之高。遗憾的是,梵天寺在元明清三代经历被毁、重建、再被毁后,已然消失,其遗址上现为一所幼儿园。

现存的这对经幢,是原寺因大火焚毁后,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时所建刻。北宋治平年间,南塔寺改称“梵天寺”,经幢也由此得名,沿用至今,矗立千年。梵天寺经幢是国内现存第二高的大型石质经幢建筑,也是杭州地面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于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梵天寺经幢是国内少见的石刻精品,其俊秀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形象反映了吴越国佛教建筑的艺术水准,不仅在建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也为后世研究吴越时期的社会生活、佛教文化及造像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白塔

白塔距离梵天寺大约4公里,最近的路是从梵天寺路拐到大资福庙前,在这条小路一直前行,再从南复路转到复兴路,约1.3公里后就能到达白塔公园。不过记者更建议沿着之江路骑行,还可以感受钱塘江的壮阔。

作为杭城第一条铁路的始发站所在,现在的游客常常去白塔公园里老铁路那里拍照,坐着绿皮火车感受“老时光”。然而,比绿皮火车更久远,也更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正是白塔本身。这座白塔是现存的五代吴越末期仿木构塔建筑中最精美、最典型的一座,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国此类石塔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来杭考察,在对白塔调查时发现了五代吴越国建筑的遗传密码。他研究认为,白塔跟北宋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相互印证,体现了五代时期南方建筑特征,而且白塔的作风规制几乎与灵隐双塔如出一辙,两者属于同时代,甚至也有可能出自同一匠师之手。《营造法式》由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手册《木经》(北宋初期喻皓所著)发展而来,这也证实了吴越文化对北宋建筑的影响。

从细节上看,白塔的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雕刻有小小的石门,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方向,则雕刻佛像,这些特征也告诉我们,1000多年前的杭州人是怎样造房子的。而如果想要更详细地了解白塔,一定别错过园内的白塔陈列室,内有塔刹残件(文物)、白塔的模型、全景三维扫描影片等。

六和塔

六和塔与白塔相距甚近,出了白塔公园大门,沿着之江路往西不足1公里便可抵达。此处原为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吴越王钱弘俶为了“镇压”钱塘江潮水而在此建塔,塔名取佛教“六和敬”之意,命名为六和塔。

六和塔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也是典型的中国八棱形楼阁式宝塔。这种正八边形建筑平面在宋朝时最为兴盛,形如八卦图,结构稳固、匀称,有利于减弱风力、抵御地震。塔外十三层木壳中,六层封闭,七层与塔身相同,形成了独特“七明六暗”的格局,是全国古塔中仅有的“孤本”。

六和塔塔内砖雕近200平方米,塔内须弥座上,雕有花卉、飞禽走兽、飞天、伎乐等纹饰,体现了南宋时期的建筑科技与艺术水准,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不过最早的六和塔毁于战火,现存的塔为南宋时期重建,之后各朝亦有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六和塔又经历多次大规模维修。

作为杭州地标性建筑之一,庄严而雄伟的六和塔也是观赏钱塘江潮水的绝佳地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潮。

烟霞洞

从六和塔到烟霞洞大约为5公里,需要从虎跑路骑到满觉陇路,这也是这条骑行路线难度最大的一段路。龙井南北坡是杭州骑行爱好者最喜爱的路段之一,满觉陇路正是龙井南坡,需要爬一段超过2公里、坡度超过5%的上坡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过沿途风景迷人,绿意盎然,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泥土的气味。虎跑路上会经过虎跑、杭州动物园、杭州少年儿童公园等景点,满觉陇路则有众多餐饮店和民宿酒店,可供游客歇脚。

烟霞洞是西湖周围最古老的洞壑之一,因顶部密布钟乳,阳光映入闪烁绚烂色彩,宛如朝霞,故得此名。也与附近的水乐洞、石屋洞并称“烟霞三洞”。烟霞洞造像始雕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洞内的石窟造像大多是五代的作品,最有名的当数吴越国时期雕造的罗汉造像。

雕罗汉造像现存11尊,而洞内一共是十六罗汉还是十八罗汉,过去争论了百年之久,直到2021年才“破案”——浙江省博物馆专家在洞内新发现了多处的题记,经过反复论证,明确烟霞洞原有十八罗汉,雕凿时间为735年。而在此之前,古人信奉的罗汉都是来自异域经书里记载的十六罗汉,这也证实了十八罗汉是从十六罗汉演变而来,起源就在中国,而且是烟霞洞。

遗存至今的五代罗汉像屈指可数,史料记载的五代及五代以前十六或十八罗汉绘画大都已消亡,难得的是,烟霞洞遗存至今的11尊五代罗汉,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五代罗汉群像,尤其珍贵。

烟霞洞的五代罗汉造像都是利用天然的溶洞石壁凿刻而成的,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既包含其新鲜的创意也具有杭州石窟的地方特色,代表着五代吴越造像的较高水平,对周边地区的北宋罗汉产生了重要影响。

灵隐寺

除了烟霞洞的造像,飞来峰的造像也是吴越时期的精品。飞来峰位于灵隐寺景区内,走出烟霞洞需继续沿着满觉陇路上坡,到龙井山顶后从北坡下,途经双峰路后,在梅灵北路往北转一直骑行,之后就能看到灵隐寺景区的大门。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在唐朝先后经历修葺和毁坏,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人重建,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而飞来峰就正对着灵隐寺。

飞来峰造像是浙江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至今尚存造像115龛、近400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五代吴越国造像有11尊,其造像在题材、样式与风格方面主要继承了唐代传统,创新性表现在个别菩萨像所着的佛装中,并启发了北宋菩萨像的新样式。

目前所见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年代最早的一龛位于青林洞内,是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滕绍宗所造“西方三圣像”。火焰背光尚有晚唐遗风,其莲台束腰呈瓜楞形,与吴越国的青瓷造型隐隐相合,开启了后世渐趋细腻纤美的装饰之风。

此外,灵隐寺还有两座吴越时期的陀罗尼石经幢,分别位于天王殿外东西两侧,原为吴越国王钱弘俶建造立于钱氏家庙奉先寺,后迁至灵隐寺,历经千年虽有残损,仍不失沧桑之美。灵隐寺石经幢造型优美,气韵灵秀,雕刻精致,为五代至北宋佛教经幢建造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见证了灵隐寺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保俶塔

位于宝石山的保俶塔是这条骑行路线的最后一站,从灵隐寺出发后,沿着灵隐路和北山街一路向东,大约5公里后就能抵达宝石山脚下的保俶塔前山路。这一路同样可谓美不胜收,尤其是北山街一路既能将西湖之美尽收眼底,又能感受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保俶塔和雷峰塔隔着西湖北南对峙,明代诗人闻起祥曾形容:“湖上两浮屠,宝石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保俶塔初建于五代吴越时期,初名应天塔,根据史料记载,为吴越国大臣吴延爽为安置高僧善导和尚的舍利而修建。也有传说为保佑吴越国最后一任国王钱弘俶两次入宋觐见能够平安,而称为“保俶塔”。

保俶塔最初为九级,被毁后于北宋时期由僧人永保重建,减去二级。永保又被人称为“保叔”,因此史书中常记载为“保叔塔”。此后,保俶塔历经宋、元、明、清,屡毁屡建,明朝时将其保俶塔重修为七层重檐楼阁式,可登高远眺,塔檐廊挂置明灯,入夜蔚为大观。

保俶塔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距今已350余年。当时宝塔已摇摇欲坠,修建后,塔刹构件依然保留为明代旧物,外观维持了八面七层楼阁式塔身,为仿木结构砖砌实心塔,并未添建古塔外檐木构,仅留下了塔身砖心,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保俶塔更像是烟筒,而不像一座古塔。

尽管已经无法攀登,但作为杭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保俶塔屹立千年,是见证杭城五代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建筑遗存,也是西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王振恺/文 王川、方建飞/摄  编辑:许佳炜
返回
杭州作为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雷峰塔到保俶塔,从白塔到六和塔,从梵天寺的经幢到灵隐寺的钟声,无一不是千年沉淀的见证。而时尚的City ride与厚重的历史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