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e周观察>聚焦杭州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关于药价涨姿势的几张图>
 
记者对话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 看病的智慧是对生命的尊重本报
2014年04月30日 15:36:30 星期三

药品零差价,意味着医院原有药品收入的15%利润一笔归零。浙大一院是我省门急诊、住院病人总量最多的一家省级公立医院。仅此,该院总收入下降将达到九位数。然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该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教授却十分淡定。

医改新政,“一减二调一补”,与减同步的“调整”,及“补偿”机制的改变,让这位医疗航母的带头人敏锐地觉察到,公立医院转型的真正时机来到。

记者:医院售药不赚钱,医药分开启动,医院发展是否会受阻,甚至倒退?

郑树森:公立医院“以药养医”诟病几十年,是应该改改了。减掉药品15%加成,减的不是数字,而是逐步摆脱对不良经济运行模式的依赖。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调整医疗保险政策,也不是简单的“涨”的概念,而是让看病支付结构趋合理,让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付出回归合理价值。加上医保对各类参保人员的报销范畴扩大,医院业务总量控制,最终不增加看病负担。

“补”指财政的投入,一方面使公立医院再发展有所保障,同时也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此次医改倡导医院依托技术、服务求生存、求发展。目前,我们医院不少科室在全国同行最新排行中名列前茅。全院拥有30多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远远超过其他省市级医院。这一大批医疗技术领域的“国家队”,或许将吸引更多的患者为优质医疗埋单。

患者配药花费少了,为医疗服务掏钱多了,对医务人员而言,技术创新、改进服务品质的内在动力也会被更大地激发出来。医生作为改革的主体,他们的价值将逐步得以体现。

按照医改责任状,各家医院负责人都签下了如下管理目标:患者均次费用、总费用增长率,平均住院日及药品在总收入中的比例等。虽然目前拿不出数据,但从试点的县级医院公立医院改革情况来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医院的结余率基本持平,但财政保障力度加大,医院运行优于改革前。

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强的医院会更强,医疗服务品质会极大提升,最终受益的是患者。现在就有不少出国的人回来手术,以后会更多。

记者:目前,公众对那些医疗服务效率低下的公立医院有三大不满意:1、等候时间太长,问诊太短,沟通太少;2、看个小病,花费不少,动则上百元,医疗服务含量太少;3、生了大病,检查一堆,不乏过度医疗,病人生活质量差,甚至人财两空。此次医改能否改变这类现象?

郑树森:要想依靠服务赚钱,公立医院原有机制下的毛病都要自己先“吃药打针”。此次医改力度大,缓解医患矛盾,或许能迎来新契机。

只要医务人员能动性发挥出来,医疗服务提升空间很大。“掌上浙一”这款APP产品,让医患沟通不再是从面对面问诊的那一刻起,而是你想就诊,还未出门时就可以享受到我医院提供的服务:专家选择、预约门诊、化验报告查询等等。

“一减二调”过程中,医疗服务监管同步展开非常重要。避免过度医疗由原来的大处方,转为不该手术的手术、不该治疗的治疗。

浙一提倡“看病不再找熟人”,一方面是提高效率,让想来看病的人都能及时就诊,二是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临床路径等管理措施,让患同样毛病的人,不管找谁看病,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结果基本一致,从而保证质量、合理性,从源头上避免过度医疗。

记者:目前医务人员短缺,工作已超负荷,随着医疗服务量大幅增加,这个矛盾是否会越来越突出?患者良好的看病体验如何保证?

郑树森:是的,患者的看病体验与医院提供的服务效率是密切相关的。比如作为一名外科专家,我希望我的团队每一台手术都做得“干净利落”: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看病负担,从而加快床位周转,收治更多的新病人。

以后看病更需要技术支撑,但又不能只当作技术活。看病更需要智慧。

公众并不希望生老病死中只看到医学技术的进步,比如人快到终点,思维已离去,躯体尚存活,全身插满管子,用痛苦金钱换取生存的时间。这个不是医学的理想,也不是医术发展的终极目标。

看病的智慧是什么?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疾病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对患者生活质量诉求的最大满足,是让每一位患者在看病过程中体验到一种莫大的心灵慰藉。

医生、医院服务的智慧是什么?不是仅仅给病人解除病痛,而是通过我们服务的拓展,向患者传递一种正能量:对原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反思,调动他们自己的抗疾病能力,主动去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行动力。

现在慢性疾病发病越来越低龄化,医院就诊病人越来越年轻,医疗服务要关照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或许引进互联网思维是医疗服务的新增长点。“掌上浙一”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做到:你可以不来医院,但你可以通过它,学习健康而智慧地生活。或许到那个时候,医生的负担就真的减轻了,医院也会得以长足的发展。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徐文杰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