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
阿克苏市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 古为秦汉之际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是阿克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兵团农一师师部所在地。全市总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8.5平方公里。市辖 4乡2镇1场、5个街道办事处。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英雄的阿克苏各族人民大力弘扬“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央加快新疆发展的机遇,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地改善生态、发展生产、维护稳定,构建和谐阿克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昔日狂风肆虐、黄沙蔽日的边城阿克苏,如今依偎在著名的柯柯牙防护林、库克瓦什防护林的绿色怀抱之中,城区内外林水环绕、绿荫葱翠、鸟语花香、自然和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塞外江南”。 目前,城市森林覆盖率达40.3%(包括市区和郊区),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5%,绿地率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平方米;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40.35%,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先后荣获了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中国西部大开发新疆十座投资环境最佳城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和“国家级优质商品棉基地”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08年又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为西部干旱地区树立了榜样。 全市耕地面积7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4.1亩,森林面积70万亩,草场面积403万亩,全年可以放牧。境内水系由新大河、老大河、多浪河三大水系构成。阿克苏河由北向南流经市境西郊12公里后分成新大河与老大河两支。新大河流经市境113公里,老大河流经市境104公里,两河在夹河子镇与和田河、叶尔羌河、噶尔河汇流成世称“无缰野马”的塔里木河。多浪河系灌溉河流,长年不冻,流经市境78公里,注入多浪水库。上述3条河总计年经流量114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64万千瓦,还有储量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 阿克苏市属暖温带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无霜期205-219天,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30-141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2855-2967小时,年均气温9.9-11.50℃,平均降雨量44.6-60.8毫米,年蒸发量1980-2602毫米,年均风速1.7-2.4米/秒。 阿克苏市气候宜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红枣、薄皮核桃、红富士苹果、杏、香梨、葡萄、甜瓜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是著名的瓜果之乡。2008年全市林果业基地总面积达到52.4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60%以上。形成了红枣、薄皮核桃、红富士苹果、香梨四大果品生产基地,挂果总面积15.62万亩,果品总产量14.6万吨,实现林果业总收入2.1亿元,人均林果业收入865.1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72%。阿克苏大米久享盛名,核桃壳薄肉香,引种至全国19个省市;畜牧类有牛、羊、猪等。野生动物中,哺乳类有7目18科66种、鸟纲19目42科亚种200多种。已查明的野生植物有51种232属497种。矿藏资源有伴生矾的磷、石灰岩、玄武岩、石膏、石英砂、陶瓷原料、汞、重晶石、铝矾土、煤等。 阿克苏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已成为新疆重要的棉花交易集散地、轻纺工业聚集地。据权威机构分析,今后五年内新疆棉花产量将占全世界的1/12、全国的1/3,阿克苏作为“中国棉都”和“中国长绒棉之乡”,棉花产量持续占全疆的1/3,占全国的1/8,长绒棉占全国总产量的93%。棉花产量稳定在1000万担以上,交易量稳定在1500万担左右。阿克苏地区棉花的品质从色度、马克隆值、纤维长度等参数均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埃及棉相媲美,“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阿克苏”已成为业界共识。2009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已确定在阿克苏市规划建设总规模1000万锭的“新疆纺织工业城”。阿克苏市及周边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总面积最大的原始胡杨林,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有世界地质奇观——天山神秘大峡谷,有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有奇泉怪树的神木园,有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也有雪山回应的高山湖泊。不仅有历史悠久的龟兹、多浪文化,而且具有浓郁的南疆少数民族风情,被誉为“歌舞之乡”。阿克苏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也成为吸引海内外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