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阿概况   地理区位   前沿动态    杭网追踪 援建成果    援建故事   阿克苏特产  阿克苏风光
 
您现在的位置: 杭州网>>援建阿克苏 杭州在行动>>
【写在援疆离别时】 骆琤: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
2018-05-07 15:50:00杭州网

骆琤,浙江杭州人。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阿克苏市高级中学援疆副校长。援疆期间主持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出版专著一部,获2017年阿克苏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决定来援疆之前,曾经犹豫良久。从小到大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杭州的我,一直一直下定不了决心。对家人的依恋,对学生的不舍,对边疆艰苦条件的隐隐担忧,在我心中久久盘旋不去。但是在内心,总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呼唤着,“来吧,来吧,来看看这个不一样的世界,来感受大漠黄沙的豪情,来实现教育人心中的援疆梦吧!”当时,学校的一位援疆前辈,听说了我的犹豫,专程找到我说,“去吧!新疆,值得一去!”就这样,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坚定了决心,在家乡2月的淅沥小雨中,踏上了万里援疆的征程。

南疆真的不一样,与杭州太不一样。强烈的日照,干燥的气候,近三小时的时差,以及时不时席卷大地的沙尘暴,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江南“小女子”很是吃了些苦头。白天头痛欲裂,夜晚通宵失眠,肤色暗沉,眼角嘴角都干出了细纹。初到的一个月,生理与心理,都在经受着煎熬。然而人的适应能力是强大的。指挥部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受援学校师生热情洋溢的欢迎和接纳,都让我感受到温暖和快乐。这种感觉简单平和,但真实存在。渐渐的,开始习惯了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与援友们也开始相熟相守,我逐渐进入到“享受”援疆生活的阶段。现在回头看看,我的一年半援疆生涯,留下了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我的珍贵记忆,将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故事一 唯有源头活水来

我工作的单位,是杭州师范大学在省外的唯一一所附属学校,全称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阿克苏市高级中学,当地人亲切地将其称为“杭高”。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饱含了阿克苏人对杭州教育的期望和深情。作为杭师大派出的援疆教师,我责无旁贷地成为了师大的“代言人”。到底如何用好资源,尽可能发挥好师大对当地教育发展的作用?这成了我初到阿克苏时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到了学校,在熟悉工作环境的过程中,我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聊天”。与校长聊、与中层聊、与教师聊、与学生聊……聊着聊着,学校的发展需求就慢慢浮现出来了。我决定从我最熟悉的领域—学科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入手,打造一个引领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平台。两个月后,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校长一行来到学校看望援疆教师。他在座谈会上听取了我的这个想法后,欣然肯定,并建议我将原计划的教研平台打造成可以引领整个阿克苏市教师专业发展的示范中心。杜校长回杭后,马上让杭师大基础教育集团潘春雷书记与我对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收集当地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设计示范中心的运作模式,确定中心的常规与核心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在“娘家人”的全力支持下,“阿克苏市高中教学示范中心”的雏形开始慢慢显现。一年半来,教学示范中心主办了以“2018首届杭阿两地名书记、校长高峰论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型教研论坛”、“活力课堂 高效课堂”为代表的五次地区级、市级大型活动,组织了22次学术讲堂,10次中外远程教学展示,13次同课异构活动。我们邀请了30余名浙江中小学教学管理者、省市教研员和优秀教师赴阿讲学,与阿克苏当地教师展开基于课堂的高效教学探讨。我们的活动从最初的聚焦本校教师发展,发展为辐射全市乃至全地区的各个学校,中心的“示范”功能日益强大。在过去的一年里,来自地区的1500余名教师来到杭高,通过参加各类教研活动,通过彼此的聆听与探讨,提升了自身专业素养,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做出了贡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示范中心的引领下,杭高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学科教学素养更是大幅提升。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们摘下了国家、自治区、地区、县市等各类教学技能大赛的多项桂冠,首次实现了“大满贯”;学校课题与论文在各级各类教研表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立项获奖双丰收;我们编制了《初任教师专业成长指南》,创造性地设计出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是的,正是因为有了杭州师范大学这艘“母舰”的护航,这所创办刚满五年的学校,已跻身地区前三甲,正带着满满的自信,向着“南疆一流高中”、“自治区示范高中”的目标飞奔!

故事二 我见过新疆凌晨四点的星空

作为一名从事英语学科教学研究的大学教师,与学校英语组的教师的“亲密接触”显得再自然不过了。初进杭高,通过听课、评课掌握英语组教学特点和水平的环节必不可少。在听评课中,我发现英语组“老、中、青”(其实整个英语组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四岁)三个层次的教师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于是,在杭州援疆指挥部组织的“听课千节、结对百人”的传帮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来自三个层次的六名弟子就,尝试通过他们去感受和带动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横向拉动的基础上,让“老”带“中”、“中”带“靑”,让不同层级的弟子在与前辈和后辈的交流过程中去不断总结与思考,从而让教学经验与心得在不同层次间流动起来,从而将其最大化利用起来。在后来申报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过程中,以我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将这样的模式界定为“学校立体师训体系”,并将其作为杭州市“智联体”教育援疆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深入拓展。

与“徒弟们”在一起最难忘的经历,就是一起备战市级和地区级英语优质课大赛。赛前是校内选拔和一遍又一遍的磨课,大到教学环节设计,小到教案印刷细节,我总是习惯陪着他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落实。记得我的两位弟子获得市里比赛一等奖后,要双双代表阿克苏市参加设在库车县的地区总决赛。当我们下了火车,风尘仆仆地赶到库车三中熟悉比赛场地时,竟意外发现比赛现场的桌椅是呈六边形排列的,而我们原先的教学设计完全没有考虑这一因素。怎么样既不改变原课设计特点,又能充分利用教室桌椅的布局特色为教学锦上添花?为此,整个团队挤在库车宾馆狭小的房间里,连夜讨论商议。调整完教学设计后,又是一连串紧张的试讲……接连两天,都是集体磨课到四点才结束“战斗”,而此时疲惫的我,回到自己的房间,还要继续撰写第二天的评课稿。至今依然记得,当我合上笔记本电脑,打着哈欠抬头向窗外望去时,看到的是新疆凌晨的美丽星空。那一刻的情境与心情,是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

就是凭着这样的坚持和热情,我指导的学科团队和教师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从2017年3月到2018年5月,我们共获国家级教学和指导奖项3个,地区级教学奖项2个,市级教学奖项5个,自治区级课题4个,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个,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获市厅级各类论文和教学设计奖项44个。

故事三 “空中丝路”成功搭建

“智慧+空中丝路课堂”的搭建,源于杭州援疆指挥部领导初到阿克苏市到杭高的一次摸底调研。位于学校图科楼的远程高清录播教室,由第八批援疆资金投建,其最突出的功能是在杭阿两地实现交流互动,并可全程录播授课过程,在当时的阿克苏市是属于比较先进的设备。摆在我们第九批援疆人面前的挑战,是如何把这套设备用好,如何在硬件的外壳中嵌入充分体现智慧援疆的“软件”。在一次头脑风暴中,我们确立了空中丝路课堂运行的三条原则。第一,教研活动贵在坚持,要尽可能让远程教研常态化;第二,要尽可能关注学科覆盖与平衡,实现对高中主要学科的骨干教师的轮训;第三要秉持“理念引领,辐射全市”的原则,尽可能扩大空中丝路的影响力,充分实现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开始做方案、寻资源、敲细节。2017年4月29日,“智慧+空中丝路课堂”正式启动了。我至今还记得为开班仪式准备的PPT动画,是一扇动态开启的大门。随着这扇大门的徐徐展开,一条绵长灵动的空中丝路,从此将杭阿两地教育人的教育理想与追求生动地联结在了一起…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大后方邀请了一批国培省培专家、学科教研员、名师优师,通过“丝路”与阿克苏的各科骨干教师在空中相会,为他们介绍学科教学发展前沿,并现场答疑解惑。在整个过程中,我有很多次被杭州老师的情怀与奉献感动到。他们有的要穿越大半个杭城,往返两三个小时赶到杭师大远程中心授课;有的主动提出根据阿克苏教师的需求来设计讲座内容;有的把自己多年的课件资源无私地拿出来分享……阿克苏的老师们也用自己的真诚和执着来回应这一份真情付出。每一次活动,远程高清录播室都坐得满满当当。老师们听课时的专注眼神,会心的微笑,互动时积极的思维,都让隔空交流显得生动而富有意义。可以说,正是这份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关注,将杭阿两地教师的心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在开展教师空中课堂的同时,杭州师范大学的“外语村”社团也发挥了强大的助力,同步开设了致力于民族团结、教育扶贫的高中生“丝路公益课堂”。学生版丝路课堂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和各国留学生,分十个主题为孩子们介绍世界各国文化,其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受到了当地师生的极高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还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化交融和人类理解的巨大力量。这个项目获杭州师范大学第十届“希望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后面还将代表师大参加浙江省总决赛。

2017年10月,在指挥部提出“理念引领,扩大辐射”后,我们将全市的维族教师纳入培训范围,并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市乃至全地区的城乡中学直播授课过程。事实证明,“智慧+空中丝路课堂”在当地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影响。到今年6月,我们即将完成对阿克苏市全部高考学科的全体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说,空中课堂借助了“智慧+”时代的信息技术手段,缩短了时空距离,打造了一个看不见却又能即时联结杭阿两地教育智慧的空中走廊。一年半来,有将近50名杭州专家参与授课,吸引阿克苏师生参与现场观摩研习近1500人次,通过网络直播惠及阿克苏教师5000余人次,基本实现阿克苏80余所中小学全覆盖,被当地教育界和媒体誉为杭派教育优质资源入疆润疆的“快捷通道”。

“不惧万里,倾情援疆,谁道江南女子只有小资,少分家国情怀?不畏艰辛,桃李不言,惟有天山为证云月为伴,待我建功凯旋。”在纪念杭州援疆二十周年时,我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借以表达心中的激情与抱负。而今,一年半,十八个月,五百多个日夜,居然很快就要流淌而去。如今的我,对援疆生活多了一份不舍与依恋,因为在南疆这片红色的沙土地上,留存着我太多的感动与记忆。依然记得和援疆教师们把杭州捐赠的图书一箱箱搬运到学校时的快乐心情;依然记得在报告厅和学生面对面,激励他们“把握青春韶光,放飞青春梦想”时的感慨;依然记得全国爱心人士为阿高重病学生四处募捐的感人场景;依然记得空中丝路课堂上维族老师专注渴求的听课眼神;依然记得与近百名年轻老师一起顶着大太阳在学校球场上排练集体舞的情境;依然记得孩子们送我教师节、母亲节礼物,喊我一声“老师好”时我内心涌现的幸福感;依然记得年轻教师远远过来叫我一声“师傅”时脸上灿烂的笑容;依然记得指挥部工会之家桌上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依然记得和援友们坐在宿舍走廊的地板上唱过同一首歌;依然记得,依然记得,依然记得……

就让我带着不舍,更带着祝福,吻别这片神奇而又深情的土地。“舍家报国,倾情援疆”这八个字,在这里化作浓浓的家国情怀,化作无尽的激情燃烧。离别之际,让我祝依然驻守在阿克苏的指挥部“家人”们平安健康,祝杭阿两地的友谊地久天长,祝杭州援疆为阿克苏民众带来更多的幸福与惊喜!请相信,我会在万里之外的家乡一直一直注视你们,思念你们,祝福你们!

【人物面对面】

问题一:您长期在大学工作,在帮助阿克苏市高级中学打造教师队伍建设体系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理论联系不上实际“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具体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答:我在大学的研究方向是学科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当初师大在选派我援助万里之外的这所附属中学时,就是希望我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实现师大援疆的价值。在我的工作领域中,对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会特别关注,也就是我们的工作既要“接地气”--贴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实践生活;又要”讲理论”--帮助广大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拓展专业视野。

到新疆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我发现当地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两大困难。第一,许多教师在“如何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第二,当地新教师培训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很多新手还处于“盲目摸索”的状态。

对于第一个困难,我坚持以带领当地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为抓手,引导他们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理论学习设计行动方案,并在方案实施和评价中解决问题,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从而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为多所学校的教师开设”教师行动研究的方法与案例“、”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等讲座,旨在帮助当地教师对行动研究这一充分体现实践者智慧的研究工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究,去感受行动研究的内涵、形式和整个过程,这对于提升当地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第二个困难,我决定抓住新教师培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提升教师成长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我们率先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作为初任教师培训的创新试点,为年轻教师编制了3万余字的《初任教师专业成长指南》,其内容涵盖“入职准备”、“观摩见习”、“班级管理”、“学会教学”等六个单元,旨在解决广大新教师在入职阶段碰到的“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困惑,为他们提供全面的专业引领,从而促进其在”养成教师职业态度”、“具备教育实践能力”和“熟悉专业发展路径”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问题二:作为援疆教师团队中唯一的女性,您认为援疆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不一样的困难?又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答:作为一名女性,在当初做出援疆的重大决定时,内心就是矛盾和不舍的,最担心的还是八岁的女儿,刚刚进入小学,本来就需要母亲更为耐心的陪伴来度过入学适应期,但就面临与妈妈的长时间的离别。缺少母爱的滋润,会不会为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这是我心中一直无法解开的结。此外,在援疆的一年半时间里,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是不间断的。由于时差的原因,经常等我空下来,孩子已经快要睡觉了,很多时候只能匆匆拨个视频见上一面,更别说是辅导作业或是解决孩子的成长困惑了。特别是到各种节日和孩子的生日时,这种牵挂就会显得尤其浓烈,在心理上也会出现一定的自责情绪。

但女性在援疆工作和生活中是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的。第一,女性的视角往往比较细致,做事情比较周到。新疆学校的管理层和教师年龄结构普遍较小,在学校事务和项目管理上缺少经验,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在担任主管教研工作副校长期间,学校要主办大型教研坛、丝路课堂和接待活动时,我都会事先设计好“工作流程单”,并认真督促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稳扎稳打地完成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保证了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二,女性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比较强,在援疆团队的打造和建设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所以我们的教师援疆团队是一个非常团结、非常温暖的大家庭,大家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每天上班下班路上都是欢声笑语不断。我为自己是杭州教育援疆团队的一员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问题三:作为一位妻子和母亲,您如何平衡援疆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对于“舍家保国、倾情援疆”怎么看?

答:援疆是自己的选择,但更与我的家庭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我的父母、先生和女儿一直站在我的身后,默默地支持我、关心我,为我照顾和打理杭州的一切。我的先生工作非常忙碌,但他依然坚持接送和陪伴女儿,在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最大程度地让孩子感受到完整的父爱。我的父母亲身体不好,但他们经常往返两个小时去照顾我的家人,做饭洗衣,一点一滴地为我们分忧。我的女儿更是我的精神支柱,当初正是她的一句话--“妈妈,你去新疆吧,去新疆帮助更多的哥哥姐姐吧”--让我打消顾虑,带着一丝感动和欣慰,踏上援疆的征程。此外,我女儿学校的班主任,得知我们家庭的特殊情况,也对我的女儿倾注了大量的关心和照顾;我的同事和朋友们,经常带上礼物去看望我的女儿,陪她度过一个又一个节日。可以说,在杭州的亲朋好友是我的坚强后盾,它与其他成千上万援疆人的大后方所付出的无条件的爱与支持交融在一起,描绘着我们援疆事业的传承与精彩,这也是“舍家保国,倾情援疆”精神的丰富内涵之一吧!


来源:杭州援疆    作者:骆琤    编辑:实习编辑 王玥云    
 
援阿概况

    2010年6月,杭州市援疆指挥部作为“全国第一批,全省第一个”率先进驻新疆阿克苏市开展援建工作。
    依据部署,援建共10年,目标到2020年,帮助阿克苏市实现小康。[详细]

援阿规划
  杭州援建阿克苏,大致分为项目援助、智力援助、产业援助三个方面。项目援助主要是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智力援助方面,杭州将通过人才的培养,保证其长久的发展。产业援助方面,杭州通过吸引浙商投资办厂等方式,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详细]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林尧   陈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