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华,中共党员,浙江义乌人。1982年5月23日出生,2004年6月获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获针灸学硕士学位。2007年7月在杭州市红会医院针灸科参加工作,副主任中医师职称。 2017年2月22日,我作为杭州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的一员,带着祖国的历史使命,带着领导的嘱托,带着杭阿两地的丝路情缘,从东南沿海来到西北边陲,到新疆阿克苏市人民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与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不同,新疆这里更多的是风沙漫漫的戈壁,昼夜温差极大,冬天寒冷漫长,夏天酷暑高温,时不时沙尘笼罩,肆虐全城,气候异常干燥,年降雨量少得可怜,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被雨淋到了,往往衣服还没湿透,雨就没了,空惹了一身泥点在身上。所以下雨被当地人们戏称为“下土”。大家初来乍到难免会不适应,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出现嘴唇干裂、皮肤干痒、鼻腔出血等问题,再加上时空、饮食、文化等诸多差异,失眠、拉肚子等也是常有的事。环境条件虽然恶劣,从没有人叫苦退缩,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加强锻炼慢慢适应。当然最难受的是远离家乡,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牵挂,选择援疆,就是为了大家舍弃小家,道是无情却有情。远离亲人长期在外,对人是种煎熬,特别是过节的时候、家人生病的时候,作为家庭角色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在新疆在万里之外,这种感觉并不好受。我们的援友们有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有的至亲患病在身甚者离世,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来援疆。一人援疆,全家援疆。我的父母也已是古稀之年,孩子刚入学,我来援疆,平时并不坚强的妻子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今年春节父亲不慎骨折,手术还没拆线,我便要回阿克苏,心中多有不忍,面对生病的老人和瘦弱的妻子,我多么想留下来为她们撑起一方晴朗的天空!但我深知一旦肩负援疆使命,面对组织重托,面对受援地人民期盼,我只有心怀感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完成使命,才是对家人最好的回馈。面对2个半小时、5000公里的时空距离,援疆是孤独的,然而想到浙江4百多人的援疆集体、杭州指挥部31位可爱的援友们,我觉得自己是幸运、温暖的。对于个人家庭,网络视频通话成为我们每位援疆人每天必须完成的亲情作业。在援疆指挥部的有力关心和领导下,在各位援友的互帮互助下,在前后方单位同事的鼎立支持下,这一切困难和挑战,都成为了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完成使命和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援疆等于援自己。某种意义上讲,不是我们选择了援疆,而是新疆敞开胸怀拥抱了我们。刚来时,可能会觉得我们远离家人亲人,到边疆边陲来工作,很辛苦,很不容易。但事实上,来到这里,环境是新的,工作的同事是新的,工作的内容也不一样,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不一样,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都和在原单位都不一样,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正所谓,不来援疆,你只是重复着过去的生活;选择来援疆,就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当然,可能在工作、生活中也遇到一些困难,那就是生活给我们的磨炼、锻炼、历练,就是一种蜕变、一种收获、一种财富。每一个援疆人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得丰富多彩。 在工作中,我始终注意尊重当地医务人员,注重搞好民族团结。我始终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要具有奉献精神,要注意找准位置,以甘当小学生的思想,与当地医务人员合作交流,以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动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促进两地人民更深刻的交流与了解。我积极参与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与维吾尔族护士古力加玛力结对子认亲戚,大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互致问候。 来援疆也是对我组织纪律性的一种考验。不把制度和纪律要求仅仅当成一种约束和不方便,而把它当成一种关心和爱护,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对于援疆医生来讲,要注意政治安全、人身安全、工作安全。把坚守岗位、救死扶伤、全力帮带、医者仁心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具体实践,努力学习和践行“十九大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带头认真执行上级的指示、命令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组织,认真履行职责和各项制度。 援疆前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但在新疆,我代表的不是个人,是杭州援疆干部人才的无私奉献,更是杭州市红会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重托。医院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医护人员严重紧缺,大部分是一人身兼数职;二是医疗设备落后与缺乏,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机会较少,导致诊疗水平较低。所以援疆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年青医生和做好科室人才梯队建设,在提高医疗专业人员医疗技术的同时,给更多的疑难病患者解除病痛。一到医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科室环境,一边实践一边按照医院科室布局,制定和完善科室制度,规范针灸诊疗方案,做好科室发展规划,帮助落实医院管理的核心制度,规范病历书写、病历档案管理、落实查房制度等;帮助医院规范医疗诊治技术操作规程。传授专业学术知识,是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能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开阔医务人员的知识眼界,丰富医务人员的业务内涵,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使老百姓获得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如果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那么“传帮带”更是一名援疆医生的职责所在。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全院一线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对于中医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初步掌握一般疾病的辨证、诊断及用药。我自费够买“一路健康”太湖学院课程利用微信通信平台先后开展了以伤寒为中心的中医体系教学。工作中,我以带教形式,放手不放眼,多让年轻医生动手,临床诊疗中,手把手教,业余时间,鼓励她们积极考取执业资格。在实际工作中明确帮带时间、目标和措施,设好帮带内容、落实帮带职责、讲求帮带实效,提升帮带对象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定期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经常与同事们交流,带领她们共同处理病人,讲解诊断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随时纠正她们工作中的错误理念及方法。把内地医院好的一些规范理念浸润进去,让规则内化为程序。审查并点评病历、组织分析讨论病例,使当地医生认识到诊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规范诊疗操作,避免发生医疗差错事故。 在工作中面对的最大难题首先就是语言障碍,当地居民维吾尔族居多,能听懂汉语的不多,能说一点的少之又少,医院也不可能配备专门人员来做翻译。门诊量大、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只能把相邻科室的大夫叫过来,帮助沟通,而一般性问题,都是通过“身体语言”,比画着解决。但为了能更好为群众服务,同时也方便在为群众进行服务的时候开展宣传工作,通过书籍自学维吾尔族语,坚持每天学习每天积累。微笑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随着一段时间的融合,已经能听懂简单的当地语言了,通过这样的沟通,来治病的群众也学会了不少汉语。除了门诊,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早上带着医院的年轻大夫查房。通过查房,结合实例,从一个病例延展到相关的疾病给这里年轻大夫分析讲解,打开思路,把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医疗工作中实实在在为病人解除疾病的痛苦,赢得病患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得到医院医护人员的肯定。在民众的心里,我们也做到了他们不出远门也能看到好医生的目的。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伟大遗产,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内病外治”手段。一枚小小的银针,沿着人体的特定穴位扎下去,就可以将许多疑难杂症根除。借着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我潜心钻研针灸技术,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深得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凭借一双巧手和一身精湛的医术,用手中的一枚枚银针,为阿克苏的患者解除了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真情。我积极发挥个人的专长,手把手教徒弟。找穴位、扎针,起初用棉花做个布包扎布包,后来让徒弟在自己身上扎,之后在我身上扎;最后才能给患者扎。经过一年多的带教,所带的两位医师都已能独立进行针灸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康复训练,掌握了相关新技术的操作方法,让更多的患者领略了针灸的神奇疗效。 积极参与前后方组团式援疆,做好牵线联系人开展特色专科建设,了解当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情况,结合医院及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医工作室发展规划。将后方医院针灸妇科学科建设的经验引进到阿克苏市医院。同时协助参与中医骨伤工作室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关事宜如:工作室装修、接洽微医集体、联系富阳专家领导等。 新疆公共卫生基础条件较差,群众卫生理念较为落后,很多患者是结核、梅毒、HIV等传染病感染者,在临床工作中已经不是个别少数现象,医疗风险较大。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我积极开展相关健康知识讲座,针对普通人群提高健康的自我管理,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及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再住院率。一年来临床顶岗共看门诊病人1000多人次,查房病人2000多人次,会诊疑难病人30多例,引进院级新技术、新项目2项。充分利用节假日、纪念日、活动周等深入基层,为群众送医送药,义诊咨询。开展义诊服务10余次,为数百名群众进行健康诊疗服务。 “选择了援疆就是选择了吃苦,选择了新疆就是选择了奉献,援疆等于援自己”。我相信每一个援疆人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心中有深深的不舍。尽管援疆生活清苦,但也是一种生活的积淀、是一种人生的历练,所以我甘之如饴、终生无悔。援疆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具备了挑战难关和从容面对生活中各种磨砺的勇气和信心。”援疆工作虽然短暂,但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是你们的热情、真诚、善良和纯朴,让我在阿克苏感到家的温暖,同时为我的工作提供很好平台和帮助,使我顺利完成援疆医疗工作任务。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即将完成,可是援疆的事业已经成为我终生的使命!今后的工作我将继续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工作当中去,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再次谱写光辉的教篇章。在剩下的援疆日子里,我将继续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先进的医疗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也希望有更多的医生加入援疆工作。 人物面对面 【问题1】很多人印象中,阿克苏地区中医的环境、基础条件都较为薄弱,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医的认知程度也不高,作为援疆医生团队中唯一的中医,您在开展工作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如何克服? 答:病人对中医的认知度是可以通过疗效来提高的,医生给病人的第一个处方或者治疗一定要有效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所以一定要用心去看好每一个来找你的病人。 沟通是最大的困难,来市医院看病的患者维吾尔族居多,能听懂汉语的不多,能说一点的少之又少,医院也不可能配备专门人员来做翻译。交流困难的时候只能把会说维吾尔语的医护人员叫过来,帮助沟通。但是医学专业术语,特别是中医专业的词汇很难去准确翻译。为了能更好为群众服务,通过自学维吾尔族语,积累坚持每天,能够学会日常简单交流。在实际工作中更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把握病情,问诊不清楚的情况依靠其他诊法来补充。 【问题2】您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对当地医疗队伍的传帮带工作? 答:我是本科是中医内科专业,硕士转的针灸专业,工作10多年,平时看病人针灸治疗之后都配合中药调理体质,针药结合算是中医特色的优势吧。同样要取得医生的兴趣也要靠疗效。记得刚来阿克苏不久,有个维吾尔族大娘中风脑梗,经过治疗肌力恢复还可以,但是偏身感觉麻木一直都没有缓解,听说我是杭州的援疆医生要我给她看看。我当时就在想:“这个中风病人偏身感觉麻木治疗也有一段时间了,要怎样去处理呢?感觉异常本身是中风较为棘手的问题,常规的办法不可能再有更大的进展了。”查看舌脉思考之后,我应用“余氏阴阳九针”在患者的两个手指关节处各扎了3针,老大娘当时就反应麻木症状缓解了。之后我给她开了“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通络。中医科的藏族医生才让措当时就和我说“吴老师,我就要和您学习这种针法”我笑了笑说:“要学习是好事,但是不能只学一招鲜,不然同样的方法你用可能就不灵了。” 中医的学习讲究“理、法、方、药(穴)”首先是医理,所以要有一定的理论要求。阿克苏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的几个大夫相对来说基础要薄弱一些。可是理论的学习是枯燥烦闷的换个角度让你学不如让你教,正所谓“教学相长”。我就要求每周抽一位医生提前准备好资料课件面对全科室给大家讲课。考虑到平时大家工作紧张,学习时间分散。我把个人付费网络课程给大家免费分享。这个课程把伤寒与温病、外感与内伤、中医与西医有机融合,相信通过学习每个人在中医造诣上都会有质的飞跃。 【问题3】在杭州市援疆指挥部,您有好几个响亮的外号,譬如“吴一针”、“吴神医”,这是如何得来的? 答:这几个称号对我来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主要还是应该感谢各位援友对我的信任。记得当时我们援疆刚出发还在萧山机场,和我一个医院的消化科蒋霞主任说脖子痛不舒服,我提出来可以试试针灸,她同意了。我采用了平衡针的颈痛穴快速进针出针后疼痛是缓解了。后来宋宇团长也说脖子落枕了,我就如法炮制。可能是用时很短,效果还不错,所以大家这么称呼我。其实了解针灸的人都知道这并不难,所以希望大家更多地去了解中医文化,更好地应用中医技术,让中医不再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