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伟,男,1997年9月参加工作,党员,高级教师,援疆前任杭州市艮山中学政教主任,现任阿克苏高级中学援疆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在20年的教学工作中,曾任年级组长七年,校中层岗位履职六年,在教学技能比武和教科研评比中,多次获市区各级各类奖项,2016年获下城区优秀党员称号,教学能手称号。
2017年,我从教刚满二十个年头了,对于我来说已步入学生眼中大叔的年纪了,又一次开始思考“怎么去教学”、“教会学生些什么”的经典问题了。人生往往就这么奇怪,在我每天往复式的完成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时候,援疆的任务下达到了我头上,于是我告别了生活常态、工作常规,带着对家人、亲友和同仁的依依不舍,毅然踏上了援疆之路。 初到阿克苏第一印象便是这里的天很蓝,脚下是点缀着盐碱的土地,远处是遥望不可及的天山山顶。黄色的土地、山顶的雪线、蓝天和白云也构成了我晨起后窗外的第一幅景色。面对将要度过的一年半援疆生活,我不讲触景生情,只讲若有所思,便写下了我的援疆决心书:“亲人的期盼,领导的嘱咐,伟大的使命,决定了我在援疆路上不敢有丝豪懈怠,援疆之行,任重道远。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我要引导孩子将心中的期待延伸向远方,融合在新疆这片广饶的土地里;我要激励孩子,将这份期待成为现实,让大美新疆建设紧密和孩子们的成长结合在一起;我要汲取东部地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用我的洪荒之力传播到新疆;我要与新疆的教师们一起印证、交流,力求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我要用我的专业知识,扇起‘蝴蝶效应’的一阵风,践行‘舍家报国,倾情援疆’的诺言。” 我的援疆行,在使命与担当中砥砺前行 2017年2月下旬经过一星期的新疆历史、政治学习,我开始了援疆工作。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深知组织的信任和重托,要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去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和阿克苏市高级中学,不管在哪个学校我都努力开展教学调研和教学帮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忘我工作,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 阿克苏市每年都有学校在新建,有经验的教师都承担了重任去了村里的学校,班额60人左右的班级比比皆是,教师的严重紧缺和年轻化在这里成了常态。我所见到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9岁,教学经验严重不足是老师门的共性。因此在教学调研时,就光听课我完成了杭州教师8年以上的听课任务。听课过程中发现通篇全讲得数学老师很多,启发式教学几乎没有呈现,教材处理也很单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因此这里的评课和老师单独交流是没有充足的时间,经常是用集体评课的方式替代了。经常在听了三、四节后,叫上听课教师一起谈谈教学上的通病,然后一起谈教材处理。在工作中我坚信的原则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因此多做题,多看微课,多采取小步子螺旋式的课堂呈现,以问题贯穿教学成了我和年轻教师交流的“口头禅”。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在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了多项帮扶活动。我踊跃参加多浪公益活动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我主动联系所在单位,完成对帮扶学校美术教师赴杭进行美术教学素养培训;我热情邀请后方单位校长和专业教师赴阿克苏进行新课改、社团、艺术方面的指导交流;我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帮助当地困难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并尽绵薄之力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我用党性和师德要求自己,做好各项援疆工作任务,彰显杭派教育的特色和杭州援疆人的优良素养。 我的援疆行,在奉献和拼搏中获得认同 教学、科研是援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尽管担任着受援学校德育分管的工作任务,但我还是认真的完成教学任务。援疆期间已授课350余节,听、评课90节,参与教研活动40余次。在教学工作中我严格执行教学规范;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基础教起,一步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后任教3个班级数学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 在援疆教学工作间隙,我广泛开展教学调研,深入听课,热情帮助年轻教师,扎实开展传帮带活动,提升了数学教师教学的业务能力。每逢教研活动我必讲教材分析、教学定位以及如何备课;在听课和评课中,总是面传亲授年轻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提升课堂效率;在平时磨课过程中他总是让年轻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他们的设计为基础,进行指导。 我有这么一位徒弟,年轻、胆小,又有迫切的上进心。遇到一节公开课,在我们共同设计和修改两次,反复听课、磨课3次的基础上,我觉得小年轻还是不足,于是我拿着她的课件和教案进行单独修改后上了一节同课异构的示范课。从细处入手,帮助每一位年轻教师的业务提升,是我援疆工作的一个常规内容,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项工作。也正因为无私和忘我的奉献,我受到了受援学校教师们的认同。通过和年轻教师的共同协作,本年度我指导教师获市优质课比赛三等奖一人次、科研二等奖2人次;自治区教学能手,阿克苏市骨干教师,阿克苏市优秀教师1人次。 我的援疆行,在学习和反思中提升颇多 援疆之路是神圣而富有挑战的,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是对以往工作进行回顾、反思、提炼。我在受援学校规范了德育活动的系列化、精品化。通过挖掘在浙江传媒学院实验中学积累的传媒、科技素养,我指导开展“首届文化艺术节”、“高三冲刺宣誓活动”、“成人节庆祝活动”和“校运动会”、“五周年教育教学成果展——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指导开展学生、社团组织活动,重视各项艺术类比赛,先后组织“畅想青春 放飞梦想 青春喜迎十九大 同心建功总目标 五四青年节活动”、“足球友谊比赛”等社团活动,让更多的特长生脱颖而出。 此外,我还先后撰写了《传承创新回归--班主任的几点思考》、《班主任的角色担当》、《从核心素养视角思考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核心素养前提下的教育公平——学困生的素养提升》、《携手家长助推学校德育教育效能》五篇德育科研培训稿,举办讲座6场,培训教师达500多人次;编写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家长学校校本课程》、《阿克苏市实验中学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两本校本课程。 工作着是快乐的,学习着是充实的。每次讲座的撰写,我认为是完成了自我提升的过程,在收集几十篇资料的基础上,融入对以往工作的思考和总结,并形成文字,其实体会一下工作量是不亚于写一篇科研论文的。一开始我是迫于面子答应受援学校搞讲座,但为了讲座的质量我不但收集专业资料,还看了多场白岩松的演讲。后来也就驾轻就熟了,最后我居然发现自己有点喜欢上了这项挑战了。记得有一次同学问我要讲座资料,我全发给了她,结果她又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不这么“高大尚”的作品,我给她的建议是把我的作品截取片断。看来自我提升来源于压力和平台是一点不会错的,从内心讲感谢援疆给我提供了一个又好又大的平台。 通过各项“组团援疆”工作(如送教活动、带队交流活动、开展培训讲座),提升了援疆团队的知名度,展现了智力援疆的高效性,更彰显了援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奉献精神。 我的援疆行,在团结和友爱中精彩纷呈 万里之遥的距离是剪不断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我们承受了家人独挑生活重担的怨言,宽容了孩子因我们不在身边而产生的淘气和叛逆,理解了病榻前不能尽孝的纠结,吞咽了亲人离世不在身边的悔恨,但在援疆情怀面前我们义无反顾。虽然嘴上总挂着一句“这么远,管也管不着”,内心的酸楚也不曾言表,但彼此相互安慰和激励是贯穿始终的。“传承、敬业、团结、精彩”在杭州援疆指挥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在每个人的心里。虽说是军事化管理,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这里有缘友们生活中的嬉闹,有学习中领导的管理心得,有身体不舒服时的关切,有拍照时的各种演绎,有生活经验的分享…… 这里的生活是简单的,因为随着彼此的相知,大家都打开了心中的窗户,平等的交流,舒缓着彼此想念家乡的心结。这里的情节叫一起上,领导来访一起做方案,一起搬凳子;教师培训,一起写讲座,一起出点子;搞个活动,一起弄策划,一起搞宣传…… 如果有人问我援疆行的感受,我想用几个词概括,那便是“值得”、“成长”、“难忘”、“情谊”、“情怀”。“值得”是此行无悔;“成长”是自我提升;“难忘”是经常回忆;“情谊”是永记心头;“情怀”是永恒不变。 人物面对面 【问题1】在援疆期间,您做了很多专题讲座,这些教育、教学“传、帮、带”的工作成绩和您的援疆调研经历有关吗?援疆是否促进了您业务能力的提升? 我在阿克苏市实验中学支教了半年,在阿克苏市高级中学工作了一年,通过教学调研,这里教师的年轻化、教师编制的缺口巨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记得那会儿,经常一天听个5-6节课,交流1-2节课,自己还要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自己备课基本在晚上,就这样基本能解决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工作。有一天遇到一个德育案例(家长宠娃娃过头了,导致女学生一而再的犯同一个错误,家长的强势致使班主任处理不当),充分揭示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班主任的经验缺乏,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呢,于是我开始搞德育科研讲座了。在杭州一直在德育战线上工作,形形色色的孩子、家长倒是见到不少,但有经验不等于能讲出来,因此学习加自我总结的模式成了我写讲座的“法宝”了。援疆期间看了几百篇文章总是有的,有时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常常提炼观点就的反反复复想几天。德育讲座牵涉面有点广,就拿《携手家长助推学校德育教育效能》这篇讲座来说吧,牵涉到了社会背景调查、沟通交流技巧、心理学、管理学等好多领域,幸好做出来后年轻班主任挺喜欢的。有时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去思考,现在想想自己原先只是一个“有责任的教书匠”,援疆给我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学习时间、自我更新的时间,我现在觉要做一个“有想法”的实干型老师。 【问题2】在疆期间,您心里最牵挂的是什么?马上就要结束援疆了,是否对故乡的亲人有什么话要说?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常想的问题是“老爸老了,儿子长大了”,我得调整自己的想法了,不能援疆前一样,要和他们同步。 老爸变化太大了,自从上次社区工作人员打120送他去医院进急诊观察室以后,我发现他独立性减退的很厉害,发低烧自己不知道,冰箱里的食品不知道定期处理……。回去以后多陪伴他吧,毕竟我出差一年半,他的适应性没年轻人强。 儿子刚学会走路,就知道拿肉包子喂路边的狗狗;三年级时长辈去世时,是一群小朋友中唯一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这次回去,他会问我新疆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样,他们吃的是什么;也会在没有任何提醒下,拿我带回去不能久放的小白杏与教他们毕业班的老师、同学分享了;体育中考前,一天上午、下午锻炼四个小时也不叫苦了。以往对他是爱的教育,在他“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视乎他懂得情怀、和人生中的坚持,这是我在他身边做不到的。他现在面临毕业,复习任务很重,但有机会和我沟通时话很多,我想回去后多听他说说成长的见解吧,因为他变化太快了。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规律无法打破的,但自己内心的愧疚总是要抒怀的。 【问题3】在指挥部,许多援友都喝过您亲手泡制的好茶,有没有人向您拜过师?有没有通过茶道,结交了当地的朋友? 喝茶其实融入了我生活和工作的每个角落。在杭州时,揪到我政教处办公室里的学生特别淘气,和他们喝上一会儿茶,再谈天就变得十分顺利了。和同事沟通、朋友交谈也如此,茶给了大家静心的时间,也给了大家交流的平台。每个人的口味不同,缘友们多数喜欢喝绿茶,遇到热闹时一起喝我沏的各种茶叶是经常的。有一段时间顺着一位缘友的口味喝浓茶,结果我回杭州品茶的味觉退化了。大家的想法是喝茶有我就行了;还有就是晚上喝了我的茶会睡不着的(但我从没看见大家晚上拒绝我一起喝茶),一群有情怀的人在一起,事就变得简单了,感情就如茶水一般永远温雅、清香。 有个同一办公室半年的同事(现在也是朋友),自从我调到了阿克苏高级中学后,常嚷着要来指挥部喝茶。但一次也没来,我知道这里的学校干部太忙了,休息天还要陪家人,喊着来喝茶其实是一种彼此熟悉的呼喊,告诉我他记挂着我。 茶,香、甘甜、有回味,我相信缘友会记得有一杯茶,有一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