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掌舵人
徐华山,男,1939年生,众力村人,1968年任众力村党支部副书记,1973年任书记,在任40年。杭州市劳动模范、萧山区美德标兵、益农镇学农标兵。
众力村,干净、美丽,家家别墅、处处美景,是个典型的样板新农村。见到村里的老百姓,问起徐书记,都说,要是没有徐书记,就没有今天的众力村。村主任说:从远近闻名的“破大船”,发展到今天人人瞩目的小康示范村,全靠徐书记这个舵掌得好。
1975年,徐华山埋头搞农业,带领全村老百姓一起抓进度,强管理,粮食获得大丰收,众力村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农业虽然搞上去了,但是,面对满地的草舍,他还是无法展开眉头:老百姓还是穷!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如何改变一穷二白的现状?怎样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徐华山在心头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彻夜难以安睡。
当时,全国上下都处在严格的计划经济时代,国人甚至还没有从“文化大革命”的余热中清醒国来,徐华山书记就敏锐地觉察到,农村要富裕,就必须发展工业。可是,当年,要办一个集体企业,谈何容易:政策不允许、领导不同意、资金有困难、设备难引进、群众不理解……面对这许多困难,他也傻眼了。他想过办企业难,可没想到会这么难。不过,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办好这个企业的决心。他相信,因为难,这企业办得才有价值。因为难,才能让众力村喝上头口水。
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一定要坚持到底。他克服重重阻力,三次到当时的县委办公室,请分管领导下村考察。县委领导一开始犹豫,最后却终于被徐华山的执着与诚心打动,到众力村现场考察之后,认为众力村有与杭一棉厂社挂钩的技术优势,又有萧绍接壤的地域优势,同意了徐华山的办厂请示。有了领导的支持,徐华山立马自己动手,发动群众一起打土墩,用自产的水杉做椽子,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硬是造起了三千多平米的厂房。然后又向信用社争取贷款,揣着贷款,星夜兼程,千里迢迢赶到东北牡丹江市,花四千多块钱,买了四张旧织机,又花钱办了火车托运,到萧山再转水泥挂桨机,从水路把机器运到村里。当四张庞大的织机出现在村里,整个众力村轰动了。
1975年的农民,哪个出过这么远的门?1975年的农民,哪个见过这么先进的机器?1975年的农民,甚至把进厂当工人当成一个十分远大的理想或非常美好的梦想。因为当年,一个工人的收入,至少是一个农民的2倍。当一个理想或梦想中的“众力化纤厂”出现在村民面前时,众力村的老百姓马上放弃了全部的不理解,都支持办厂,都要求进厂……
就这样,通过多方努力,徐华山终于争得了领导的肯定和老百姓的理解,迈出了带领众力村走向富裕的第一步,创办了萧山历史上第一个村级集体企业。
事实证明,这第一步,跨得很难,也很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复兴之路,当全国乡镇企业蹒跚起步,开始上路的时候,徐华山,已经带领众力村,走在了路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众力村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全乡经济收入最高的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萧山集体企业纷纷转制,徐华山经过多方考察,又果断作出决定,利用转制赢得的资金,建立工业园区,成立村办企业――杭州华宏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与别的企业有所不同,只出租厂房,不负责经营。徐华山认为,当时自己缺乏管理的经验和经营的精力,出租厂房,更有利于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更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也更有利于带动众力村老百姓共同致富。
徐华山用银行借一点、建筑老板垫一点、承租企业预付一点这“三个一点”的办法,灵活解决了资金运作的困难,91年,在萧绍边境建成第一幢厂房,面积500余平米,当年收租金3万余元。
92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又投资修建了前接绍兴、中穿党益线、后连三益线,路宽18米的众力大道,进一步改善了企业投资环境,很多绍兴的企业老板,纷纷慕名而来。
利用“中国轻纺城”的幅射优势,徐华山“借鸡生蛋”,蛋又生鸡,如此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到2009年,众力村已建成厂房10万余平米,引进企业57家,年产值超过12个亿,上缴国家税收2000余万,收年租金800余万元,带动村民就业3000余人。
众力村被评为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推荐为全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02年,时任杭州市委副书记、区委书记的王建满来看了众力村的工业园区后,高兴地说:“村里获租金,企业产效益,社会解决劳动力,村民能得益,国家能增税,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好!”
经济发展了,徐华山最关心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是否真的富裕了。这些年,徐华山带领村委班子,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搞村庄基础建设。村里每年投入慰问老人、卫生保洁、夜巡安保等常规支出,达到100余万元。每逢过年,徐华山还和村委班子、组长一起,为村里的困难群众送上慰问金,让每一个众力村的老百姓,都能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幸福年。
在徐华山的带领下,众力村村容靓丽、和谐文明,村民尊老爱幼、礼貌友善,质朴的乡风,甚至可以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众望所归,众力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百个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浙江省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园林绿化村”,连续十年被评为萧山区“现代化建设标兵村”等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徐华山,样貌普通,穿着朴素,话语朴实,但他超前发展的智慧和心系百姓的情怀,烁烁其华,让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