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浪川乡双源完小12名教师团队(助人为乐)
发布时间:2017-04-12 星期三

12+1,只为“一个都不能少”

12名乡村教师接力为1个轮椅女孩送教

淳安县浪川乡双源完小,是一所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这所学校的12名教师,为了帮助身患残疾的汪凌莹小朋友圆读书梦,自愿轮流到五公里以外的汪凌莹家上门免费送教,一教就是三年,给汪凌莹带去温暖和希望。

【一句承诺,拉开送教的序幕】

2014年9月1日,是蒋有兵当双源校长的第一天,这一天,他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学生:汪凌莹。汪凌莹是被爸爸背着进校门的,因为患有跟妈妈一样的脆骨病,她不能走路。木讷的父亲不太会说话,母亲对着蒋有兵抹眼泪:“我这辈子没法走路,女儿也没法走路,这是命;但我不想我和她爸爸一辈子不认识字,女儿也不认识字。”

看着汪凌莹那双求知的眼神,蒋有兵的心一下子软了。为了筑起她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学校当即决定同意汪凌莹来校随班就读。但仅仅尝试了一天,终因大小便无法自理,学校又缺女教师,妈妈又无能为力,爸爸又无暇照顾等原因,还是自愿放弃了。

看着小凌莹眼里涌起的泪水,蒋有兵突然作出另一个决定:“她既然来上过一天课,就是我的学生。不能让她失学!”他当场对小凌莹的父母表态说:“我和其他老师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去你们家给孩子上课!”

令人惊喜的是,在他提出免费送教上门的建议后,这所农村小学仅有的12名在编老师,大家都一致响应这个承诺——“一个都不能少!”这也与他一直提倡的“五心教育”(孝心、爱心、诚心、专心、恒心)理念不谋而合。

【一句承诺,接力一千公里送教路】

学校根据汪凌莹的自身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并制定了《特殊儿童送教记录本》,确定了汪凌莹送教方案,每周哪个老师为她上课,开学前教务处都要做好具体安排。

冬去春来,像这样的送教记录本已经是第六本了,它们清楚地记录下了老师们辛勤教学的每一步,也见证了汪凌莹的成长和收获。

在这场两年多一千多公里的“送教接力”中,老师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爱的教育,给汪凌莹送去生活的希望和快乐,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

34岁的蒋有兵,毕业后一直在山区教书,3年前调入双源完小当校长。他在忙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远在家里的小凌莹。空暇时间,他总会拿起电话和她聊上几句,问问孩子近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问问孩子还需要学校帮忙做什么。每逢过年过节,他也总不会忘记小凌莹,总会自己亲自带着礼物来到凌莹家,为孩子送上节日祝福和礼物。

每逢结对帮扶,他首先想到的也是固守在家的小凌莹,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帮助她。他说:“我们也是大山的孩子,也是在老师们爱的怀抱里长大,今天我们要把爱传递给小凌莹。”为了让小凌莹将来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在未来利用网络开个网店,学校还捐赠孩子一台更新下来的电脑,为孩子安装了宽带,选派青年教师专项指导计算机的应用。他还经常把小凌莹的学习精神和故事在集会上和全体师生分享,把她的故事编写成儿童剧本《守望》,排练成节目参加县艺术节演出,让更多的人为小凌莹的学习精神所感动。

汪凌莹的第一堂课是唐晓莉上的。回想起第一天送教时的情景,唐晓莉至今印象深刻。“我是四川人,不会说方言,也听不懂方言,凌莹和她父母当时都不太会说普通话,所以交流就成了第一个难题。”为了让凌莹能听懂自己教课的内容,唐晓莉将课本上的拼音放大写在小黑板上,反复指着黑板上的拼音,将每一个字母的发音都尽量清晰地读出来。两个小时的课程,唐晓莉在黑板上写了又擦,擦了又写,一遍又一遍。

 2015年,唐晓莉怀孕了,2016年6月份面临坐产,但她并没有因此作为理由提出送教请假。记得5月份的某天,她吃完中饭就带上课本去小凌莹家上课,因为怕自己坐电瓶车不安全,就独自步行去孩子家,5公里路常人走走也要1小时,对拖着8个月的身孕的她来说就更长更累了。为了让孩子多学点,她一直陪伴着孩子到5点多才又独自步行回学校,手机也没电了。天渐渐黑了,也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学校同事电话又联系不上她,正当大家为她着急准备去寻接时,她才疲惫的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同事们提醒她:“都8个多月了,现在就不要去了,大家都很担心你,我们会替你去的。”她幽默地说:“我觉得这样更有意义,一来可以多给孩子上上课,二来我肚子的孩子也会听到学到很多,三来运动下还可以生得快些!”

93年的王彩君是学校里最年轻的教师,是去年的应届毕业生,大概是一种说不出的家乡情节,让她放弃了好不容易考上的临安市区教师编制,选择回家做一名乡村教师。刚来的时候,王彩君有些失落,全校连校长在内总共只有12名老师,学生还不到100人。王彩君带的一年级只有1个班,全班只有9个孩子。双源完小周边都是农田,距离最近的浪川乡集镇,骑电瓶车还要20分钟。但这样的日子,王彩君很快习惯了。

2016年8月,来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校长就告诉她汪凌莹的事,王彩君毫不犹豫地说:“我也要去!”

第一次轮到她去给小凌莹上课的时候她感到既兴奋又忐忑,兴奋是因为她终于可以见到小凌莹并且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她,忐忑是因为担心小凌莹可能会排斥陌生的自己从而无法真正的走近她跟她成为好朋友。第一堂课结束,王彩君老师一脸喜悦地回到学校,美滋滋的。可见她的担心是多余的,当她到达小凌莹家门口的时候,可爱的小凌莹已经把轮椅推到大门口面对着门外等着她,当她走到小凌莹的面前,没等得及说话,小凌莹就笑着问道:“老师!你姓什么啊?”这“一堂课”也成了彩君老师感动的一课。

小凌莹第一次写自己的名字,是47岁的王苏妹老师教的。她特意让凌莹的父母找出户口本,对着户口本上的名字,一笔一划写了一遍又一遍。记得有一次王苏妹老师在翻阅记录本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凌莹连什么是荷花、什么是柳枝都不知道。“平常除了跑医院,孩子几乎没有出过门,普通孩子很常见的东西,对于凌莹来说,都存在着认知困难。”王苏妹决定,要把课文里所讲授内容的实物带过去。这天,王苏妹来到凌莹家中送教。聪明的凌莹一眼便看到了王苏妹手里这个“新奇”的东西,瞪大双眼一直好奇地问着。王苏妹告诉凌莹,这就是今天讲课的内容:柳枝。“‘柳树醒了’也就是说这个柳枝开始长大,意味着天气暖和起来了,春天要来了。”看着凌莹不住地点头,王苏妹很是欣慰。

61岁的王解放,是送教队伍里年纪最大的老师。第一次去汪凌莹家见到的场景,让他鼻子发酸。“我也有两个女儿,我知道在他们心里,老师就是全部的希望,孩子的身体已经残疾了,不能让她的思想再残疾!”

教汪凌莹学会唱《小星星》的,是59岁的毛泽恩老师。“只要她不放弃,我们一定不会放弃!”这是双源完小所有老师的共同态度。今年60岁的鲍礼芳,也是第一批送教老师之一。记得一次给凌莹上课,简单的四个字,他们一个教一个学,整整拼读了近2个小时。到了下课时间,凌莹还没有完全学会。“她眼巴巴地问我能不能再教她一会儿。”鲍礼芳说,那天比预定的下课时间晚了1个小时,他回到学校时食堂已经关门,饿得不行就吃了碗泡面。

滕旺老师,去年暑假刚加入送教队伍,每次备课都很用心。由于身体原因,凌莹的视力开始弱化。数学老师滕旺在送教中发现,凌莹的视力根本无法看清普通学生上课所用的透明尺子。为了让她了解长度的概念,滕老师以厘米为单位,用硬纸板制作了一把放大5倍的尺子,足足有50厘米长。滕老师说:“我们就是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学会更多东西。”

同滕旺一样,接过送教接力棒的还有鲍彩林。他是新调入双源完小的老教师,鲍老师特别喜欢凌莹这个孩子,在他眼里,凌莹乖巧、懂事、聪明又好学。虽然鲍老师的教龄不短,但为这样一个特别的孩子送教,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所以他总会花更多时间在备课上。

近三年中,轮椅上的课堂,先后已经有17位教师在爱的接力中奔跑——既有已经退休的曹有生、汪西边、杨家华,又有调离的王公社、钱祥云,更有50后毛泽恩、鲍彩林、鲍礼芳,70后王苏妹,80后蒋有兵、唐晓莉、滕旺,90后徐栋、邵福骏、王彩君,还有今年即将退休的王解放、占家燕老师。

【一句承诺,点亮希望的灯塔】

近三年的时间,汪凌莹长高了,像个大姑娘了,她学会写自己和父母亲的名字,能认得百来个字,100以内的加减法也算得很顺溜。现在村干部来家里走访,需要算账、签名,都是她代替父母出面的。这让汪凌莹的父母很骄傲。更重要的是,汪凌莹也变得更加开朗、乐观、懂事了,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看到了凌莹的进步和收获,双源完小的老师们除了欣慰外,更多的还是担心凌莹的身体健康,特别是汪凌莹的眼睛受到腿的影响,视力逐步减退,如何调整的学习内容、进度,调整对她的职业规划。一开学初,大家就做了探讨,接下去的学习将增设美术、音乐学科,适时增加送教的次数,工作、生活、梦想、快乐,他们希望在汪凌莹未来的人生中,一样都不少。“让她跟其他孩子一样有梦想有希望,只要她需要我们,哪怕走上10000公里我们也要坚持给她上课……”老师们说。

这是平凡的坚守,这是一棒又一棒的接力。无论多少艰难曲折,他们始终心怀梦想,把爱和希望的种子,撒在了朴实的大地,播进了乡村儿童稚嫩的心灵。为每一个孩子画出梦想的轮廓,这正是乡村教育的底线和坚守,也是淳安乡村教师的真实写照,他们是淳安教育和建设康美千岛湖进程中的一支“铁军”。

来源:杭州文明网   作者:   编辑:陈俊男
相关阅读:
    [上一篇] 胡新全(敬业奉献)[下一篇] 王林娟(助人为乐)
    版权所有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www.hzwmw.com 浙ICP备06032142  E-mail:hzwm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