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之美,不仅在于其道法自然的山水画卷独特韵味,不仅在于其精致大气开放现代的国际范儿,更在于这座城市精心打造,以民生为本,厚植于每个百姓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幸福之美。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是唯一一座连续十年获得这项殊荣的城市。这是这座城市的市民用自己的幸福感投票投出的荣誉。
近年来,杭州民生领域的改革不断破题和推进,让百姓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各个民生领域日趋完善的保障体系和制度,有力保障着这座城市的幸福感。老有善养、劳有所得、病有良医、学有优教的民生工程日益深化。
这座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克难攻坚、砥砺前行,不断共建共享和谐美丽家园,精心描绘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杭州新画卷。它正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让这片大地焕发出无穷活力。
舒心养老温暖救助 为老弱人士多分忧
82岁独居的陈奶奶第一次上“托老所”。她说,“总不能老是窝在家里看电视,听说街道有了老年照护中心,我就去报名了。”她进的“托老所”是上城区紫阳街道恩慈长者照护服务中心。每天,她就像幼儿园小朋友,上午8点半“入托”,开心地做游戏、学手工、唱唱歌,到了下午4点半回家。在“托老所”里,大家还组建了小乐队,老年生活比过去丰富多了。随着人口日益老龄化,杭州积极推进并提前形成了“9064”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居家养老,6%的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照顾养老,4%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家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了全覆盖,15-20分钟养老服务步行圈不断巩固。机构养老方面杭州每百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4张,领跑全国。同时,杭州实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
家住下城区石桥街道的娄大姐,丈夫已故,家庭年收入仅2.5万余元,儿子就读一家外国语学院后,每年的学费支出就有8000元,人均月收入仅700多元,符合支出型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救助,按规定,娄大姐家每月能多拿300多元的低保金。对家庭来说,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来,杭州构建起了具有“杭州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它的核心是最低生活保障,却不仅仅覆盖最困难的这个群体,而是让更多生活实际困难家庭享受到了春风化雨般的帮助。
特别是去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和实施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救助,将传统“收入型”低保向“支出型”低保扩面,由综合性救助向精准化救助转变,全方面、多层次地减轻因病、因学致贫的这类支出型困难家庭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智慧医疗均衡教育 让看病求学更有品质
“现在我一般都是事先上网挂号,掐着时间来医院看病。看完病付费直接在自助机上结算,真的是一卡在手,看病无忧。偶尔临时挂号,也是直奔门诊大厅的自助挂号机挂号。不光我们年轻人,连老年人也习惯了用自助挂号机。”家住青园小区的张莹表示,现在的就诊模式比过去快捷便利多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杭州人享受到智慧医疗的好处。2012年下半年以来,市卫生计生委联合市民卡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智慧医疗”应用,分时段预约诊疗、市民卡诊间结算、24小时自助挂号、网上查询体检检验报告等,让看病更便捷。2014年,杭州市在国内率先推行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2015年11月起,所有市属医院还直通京沪,与北京、上海38家知名医院实现跨省转诊预约,看病越来越便捷。
2004年,赵德朝怀着创业梦来到杭州。为了孩子上学,他在丁兰街道买了采荷二小教育集团丁荷小学的学区房。三年来,赵德朝一天天看儿子赵呈坤的变化:“孩子不用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能读好书。”近年来,杭州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今天的杭州教育,已经迈入以优质均衡为主题的“后普及时代”。
杭州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亮点纷呈:以学校章程建设为核心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探索、以名校集团化战略为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延伸、以美丽学校建设行动为抓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为载体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以“阳光招生”制度建设、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和大学生“双创”为突破口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等改革实践,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人民教育》誉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杭州版本”。
在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近年连续发布的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中,杭州教育现代化指标指数名列前茅。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的发布中,杭州“教育幸福感”位居全国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