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书圆:但愿梧桐茂 栖息有所依
发布时间:2017-03-13 星期一   杭州网   来源:杭州日报

蹲点镇村:建德市乾潭镇方家村

蹲点干部:戴书圆,市纪委挂职干部

阳春三月,跟随着杭州市纪委“连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组,开启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走村入户行动。我们走访的方家村位于乾潭镇西北角,属于距镇里16公里的源头村,拥有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和地理位置偏远的弱势。尽管来之前已作好村庄里多为留守老人的准备,但当真正走进村落看到所及之处住户稀疏、几乎只剩老人时,习惯了城市里熙熙攘攘的我依然非常触动,而这或许也是当前农村普遍现象的一个缩影。

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方家自然村原有住户300多户,目前常住人口不到300人,年久失修的旧房空置率超过一半,余下的多为子女在外工作、定居的“空巢老人”。据了解,邻近村庄的村干部同样存在自身年龄偏大、子女外出不在村里常住的情况,由此折射出的村两委班子老龄化、后备队伍断档等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子的战斗力和村庄的后续建设能力。

我们注意到,“空巢老人”平日里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家常,一些独居的“90后”老人依靠邻里“70后”、“60后”老人帮忙料理生活,没有年轻人陪伴的他们互相依偎着度过安静寂寥的乡村时光。我们路过一处老人较聚集的路口问候得知,面前的老爷爷老奶奶分别92岁、101岁、94岁、90岁、89岁、93岁高龄,一边赞叹青山绿水滋养下的长寿,一边也感叹村子的严重老龄化。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青壮年纷纷与父辈的农耕时代告别,往城市、乡镇迁移的趋势已成大局,传统的家庭式“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体,“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清平乐并不常见,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生活习俗在农村渐行渐远。随着子女外出求学、务工,家庭的经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最是寂寞老人心,在物质需求相对较容易满足的今天,更多承受的是自理能力退化和精神慰藉单调的压力。

作为从小远离故乡与亲人,独自一人生活的资深“空巢青年”,我对这份独居的孤寂格外能够感同身受。农村的“空巢老人”与城市的“空巢青年”一样,都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出现的特殊产物,但不再年富力强的“空巢老人”在生理和精神上都比年轻人更加需要照顾与关注。如何整合当地资源、加大养老保障投入、提高农村养老设施水平,构建家庭、政府、社会三方面互助互补的养老体系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和推动解决。让农村“空巢老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任重而道远,但由衷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可以“空巢不空心”,实现“有人问我粥可温,有人与我立黄昏”的朴素心愿。

作者:   编辑:郑海云
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主办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浙ICP备06052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