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前,我和同事赶一家滨江企业的项目,在办公室加班完了想住酒店继续加班,电脑和打印机都带上了,开车在滨江找酒店,当时好像连龙禧酒店都还没,最后在区政府附近找到一家小旅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很多员工都住在了滨江,就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创业者 徐晶晶
滨江一直被视为杭州乃至浙江的改革先行之地。
2002年6月12日,高新区与滨江区正式“联姻”,重构了一个杭州新区——80多平方公里的高新区(滨江)——这片敢为人先的杭州“特区”,多年来谱写着钱江弄潮儿的时代故事。
还在滨江建区之时的1997年,杭州市政府“给”了1100万元, 虽是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却有开启山林之志。如今,滨江已成为浙江GDP增速最快的地区,且财政收入位列杭州第三——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1.4亿元,同比增长14.0%,比2011年增长112.3%;财政总收入235.37亿元,同比增长17.7%,比2011年增长134.9%。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表示,杭州要建世界名城,滨江就要建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一定意义上,滨江代表杭州作为世界一流城市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产业,高新区为产业而生,滨江区为城市而生,最终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挂牌“高新区(滨江)”
直到现在,似乎很多人还不能完全理解高新区(滨江)的真正含义,但15年前的两区合并之举,却给滨江带来深刻影响。
2002年担任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吴一鹏,在《高新区创业历程的难忘回忆》一文中写道,“在1997年滨江区政府成立的时候,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但是经过了滨江区5年的发展,到了2002年,应该说时机成熟了,因为高新区缺乏的是强有力的行政能力,高新区管委会是市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拥有的是经济管理职能。正好我们双方是优势互补,结合在一起的话就能发展得更快、更好。所以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两区管理体制调整也是一个创新,是开发区体制调整的一个创新。”
这种体制创新,在现在的杭州仍是唯一——强调高新区概念,却又不脱离行政区域属性,也奠定了多年来高新区(滨江)产城融合的发展方向。在这个问题上,詹敏作了非常明了的解释,“白天有人在这里上班,晚上有人住在这里。”
如今,30多万人口已在滨江创业和生活——海创基地六和桥的创业者徐晶晶,对此深有感触,“记得多年前,我和同事赶一家滨江企业的项目,在办公室加班完了想住酒店继续加班,电脑和打印机都带上了,开车在滨江找酒店,当时好像连龙禧酒店都还没,最后在区政府附近找到一家小旅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很多员工都住在了滨江,就在这里生活和工作。”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表示,“从实践证明来看,‘两区合一’这个体制是正确的,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产城融合,‘产’就是把生产、生活、生态很好的融合起来,融合发展也有利于推进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新生”
两区合并,忽如一夜春风。
华水芳是最早嗅到其中商机的人——上点年纪的滨江人都知道,以前在南星桥码头对岸,有一家“高铁”牌水泥厂,货轮一个拐弯,可以直接开到厂区码头,最多时候,300多人在那里上班。
华水芳是这家乡镇企业的“老板”。不过,在复兴大桥开建那年,他就把红红火火的水泥厂关了,在建业路拿了80亩地,开始做符合高新区产业导向的园区,“那个时候的导向,大家都看明白了,要搞高新技术产业,像我们这种漫天扬灰的水泥厂,早晚要被淘汰。”
10多年间,华水芳在自己的华业高科技产业园内,孵化出了聚光科技等众多明星企业,并成为国家级科技园,“我卖水泥卖了20多年,销售额不到15亿元,但园区设立到现在这几年,销售额就有100多亿元。”
而另外一个“产业新生”的故事,发生在万轮科技产业园——还在1995年时候,很多人都骑过方树强厂长生产的自行车,不过,在2008年,方厂长在高新区(滨江)成立了杭州首个“大学生创业园”,并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其中。
今年4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称,“批准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创新产品‘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的注册。”
而这家国内首个用于介入治疗人工心脏瓣膜的企业,就是在万轮科技园进行孵化多年破壳而出,在此之前,数字安防中全国视频监控领域的三甲之一宇视科技,也早早在这里研发和生产,并布局全国和全球市场。
詹敏说,“滨江的传统乡镇企业,要么它的传统产业转移出去了,要么就没有了。它留下来的传统物业,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像华业、万轮,这几个原来都是老的本地传统企业,厂房在、土地也在,但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高端产业,是高新产业、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产城人融合走向国际化”
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原来的江二村,来了阿里巴巴;原来的共联村,来了海康威视。
如今,在“产城融合”的宏观发展背景下,高新区(滨江)的信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就在新近评选出的“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百强”名单上,滨江籍企业就占据了8席——其中包括了阿里巴巴、杭州网易、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中控科技、恒生电子、银江股份和信雅达。
耐人寻味的是,仅在滨江建区之初,农业还曾是滨江产业的重要布局,据当时媒体报道称,“滨江区是杭州实施沿江、跨江发展的战略重地,面临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任。今年初该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效益农业的若干扶持意见》……浦沿镇投资150万元在新生村建立了高档花卉苗木营销基地;长河镇积极调整稻区种植模式,推广稻田养殖;西兴镇通过3570亩市级蔬菜基地的建设,带动了全区9000余亩常年菜地的持续发展。”
不过,在两区合并之后,当地非常迅速地调整战略,并延续至今。就在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收入4200亿元,同比增长13.4%,比2011年增长90.9%。詹敏表示,“滨江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高新区跟滨江合二为一的时候,就是发展产业,产业引领,产业是重中之重;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最近五年,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要带动甚至倒逼城市跟进发展,实际上就是产城融合;而未来五年或者说更长时间,滨江要实现的是产城人融合,走向国际化。”
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平分析称,滨江这个地方,20年前、10年前都不能预料到会发展成现在这个状态,很大程度上它是见证了整个杭州大背景下,西湖时代向钱江时代的过渡,以及现在拥江发展的策略。其中两区合并,代表了整个经济转型发展上理念的一种提升,包括一些社保医保等公共服务、文化等吸引力,或者一些精神的力量,都在滨江滋长起来,形成一个地方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