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背后
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记录
上世纪50年代之后,浙江省等长三角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社队企业,这是乡镇企业最早的雏形,1984年中央4号文件正式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概念后,浙江省以及全国乡镇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同志为乡镇企业“一锤定音”:“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企业,异军突起……”
思想解放,永远是杠杆;改革创新的脚步,再也停不下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国人的思想,也为乡镇企业加快改革发展带来了更为强劲的东风。“当时,如小平同志所言,乡镇企业的发展可谓异军突起。我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杭州的乡镇企业数量已经占了全市的半壁江山,可以说是全市工业企业数量两分天下有其一。”谢春山回忆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上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回落。不改革,乡镇企业已没有出路。当时的杭州,市委市政府就向乡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要从两分天下有其一,发展到三分天下有其二。一场以所有制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迅速展开。
历时5年左右,这项历史性任务基本完成。随着绝大部分乡村集体企业的转制,加上农民自办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拔节而生、迅速壮大,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回忆过往,让谢春山最难忘的,是杭州乡镇企业抓住多次改革机遇,赢得了两个发展高潮和一次脱胎换骨:第一个机遇在1984年,在中央4号文件鼓舞下,乡镇企业全面施行经营承包制加用工合同制、浮动工资制和干部聘用制等先进制度,催生了乡镇企业连续四年大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第二次机遇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杭州的乡镇企业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一边深化改革,一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潮。第三次机遇是党的十五大后,杭州全市加快乡村企业转制和非公经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现代企业制度,乡镇企业由此脱胎换骨,逐步成为适应市场规律的独立经济主体。
进入新世纪,乡镇企业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但乡镇企业的痕迹,并未消失,如今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牌子下面,以乡镇企业局为前身的杭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赫然在目。
沉舟侧畔千帆过。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这批优质的乡镇企业很大一部分成为如今民营企业的前身,这批企业家也成为了杭州乃至中国经济版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不断前进。
记者手记
乡镇企业厂长、农民企业家——他们的称谓中总是带着点泥土的味道,事实上,他们看上去可能是土巴拉几的,整个像刚从耕地里插完秧回来。
但是,正是这群充满乡土气息的人,完成了从一无所有到乡镇企业崛起这一伟大创举。它的异军突起和蓬勃发展,在杭州,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经济力量,正如有乡镇企业家所说:“乡镇企业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经济。”
杭州乡镇企业风风雨雨的发展史,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而其兴衰存亡都有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和根源。
历史是一条前后相继的河流,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有机的统一,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几千年来,奔腾不息的钱江大潮目睹了两岸人民的苦难和忧患、求索和奋斗。今天,她见证了杭州人民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