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谢春山(时任杭州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杭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异军突起,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四靠:首先是靠政策,当时国家和政府连续出台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乡镇企业发展迎来巨大的政策利好;其次是靠机遇,因为那个时候工业基础薄弱,这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起步阶段发展和上升的空间很大;然后是靠创业的精神,那个时代发展起来的西子电梯厂、万向集团、万事利等这些老牌杭州企业身上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是可歌可泣的;最后一点是靠坚韧不拔的工作方法。
当时,为了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市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说,乡镇企业的技改项目允许税前还贷。如此一来,就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加快了企业更新换代的这个速度。
其次,我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跟杭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是一个互为因果关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光靠国有企业的产品出口是不够的,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类更丰富,因此可以好中选优,原来是解决人无我有,如今可以实现人有我优,那么在优的前提下,就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基础条件。
反过来说,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升级换代和进一步提高。在我的印象当中,凡是有出口或者是由中外合资的企业,一般来说都是基础比较好的企业。比如万向,是乡镇企业的排头兵,当时是单一做万向节,为了确保质量能够满足出口标准,万向集团曾经跟美国的通用公司合作。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工艺和标准,企业也随之不断升级。
当然了,他们的成功跟老一批企业家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是分不开的,像鲁冠球、沈爱琴、戴天荣……他们的离世我感到很可惜,他们身上艰苦创业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王水福(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
从农机厂到造飞机,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
我们西子是杭州比较早的一批乡镇企业,从最开始的十多名员工,营业收入52万元,到去年(2017年),我们已经实现营业收入269亿元,成为中国企业500强,拥有员工近万人。
1992年南方谈话后,我们的民营经济开始高歌猛进。自然而然,我们西子电梯厂也进入高速发展的上升通道。但繁荣背后,我始终保持着危机感,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由于社会普遍崇尚洋品牌,部分单位甚至拒绝国产品牌电梯参与竞标。
不过确实,那个时候中国本土的电梯企业,没有一家掌握核心技术,一切核心零部件都依赖进口。因此,我就暗下决心:西子要发展,一定要掌握电梯制造的核心技术。
如今,我们不仅实现了对进口核心部件的替代,而且让全球十大电梯品牌都用上了西子生产的电梯核心部件。真正实现从“中国装”变成“中国造”,这可能是我最值得夸耀的事。
当然,我们企业能一步步发展起来,离不开背后那个开明而有作为的政府鼎力支持——“放水养鱼”,这给了我们企业家很大的空间。同时,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政府都大力支持。
杨轶清(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商博物馆馆长)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时代是光荣而伟大的
杭州可以说是比较早出现乡镇企业的城市之一,杭州的乡镇企业在省内甚至国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路发展十分稳健,这是有历史和现实的深层次原因的。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萧山、余杭、富阳等几个县区早期的社队企业就比较领先,社队企业当时是有正式法律身份的合法企业,很多后来知名的乡镇企业都是从社队企业脱胎而来。例如万向集团起步于1969年,万事利集团发端于1975年。这些在人民公社时期起步的社队企业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简单来说,改革的绿灯还没亮,他们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其次,杭州当时出现了一批知名的乡镇企业家,例如鲁冠球、沈爱琴、方雪木……他们起到了强大的示范带头效应和激励作用,带动了更多企业经营人才的涌现,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积累了人才基础。
最后,党和国家的鼓励政策也起到了极大的引导作用。80年代早期,创办企业率先在农村放开,城市反而晚于农村,农村的集体制经济率先爆发出强大的能量。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功不可没,比如1985年,省委省政府正式发文号召向鲁冠球同志学习,这些都极大促进了乡镇企业潮。
那个年代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浙江省百强民企,相当部分都是从上世纪优秀乡镇企业改制改组而来的;此外,后来的很多优秀企业家都有过在乡镇企业任职的经历和体验,实现了人力和资本的原始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