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创业的跨江发展
随着发展脚步的加快,在那块“梦开始的地方”里,逼仄的空间感也与日俱增。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施二次创业势在必行。
“1996年,杭州第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当时将萧山的三个乡镇,就是现在的浦沿、长河、西兴划归杭州市,设立滨江区。高新区便在长河镇与浦沿镇之间的10.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出了‘分店’。” 1991年,就调来高新区管委会任党工委书记,并主持日常工作的吴一鹏,在任上一干就是13年,他亲历了高新区最初的“跨江”发展。
“当时,我们是两地办公、两线作战,就是交通不大方便,过钱江一桥是要收费的。所以说一桥收费的终止,是跨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见证着杭州高新区从强到更强的发展过程。”
2000年,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提出了要以“信息港、新药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教园区”这“两港三区”为重点,努力建设“天堂硅谷”,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2年6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又决定:调整高新区和滨江区管理体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全交叉兼职,既按开发区模式运作,又行使地方党委、政府职能,实现两区优势的叠加。
在吴一鹏看来,如果说,杭州高新区的前12年和滨江区的前5年,是双方各自进行的第一次创业的话,那么,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后,“构筑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就是高新区(滨江)合力进行的第二次创业。
也有人提问,两区合并,为什么还要保留高新区这块牌子?
“两点考虑,一是保持高新区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的这个职能,二是继续保持高新区高效、快捷的响应速度与工作态度。”吴一鹏说,“当时跑招商靠什么?靠的是两个自行车的轮子在蹬,真的跑遍了杭州市的所有研究机关、大专院校。”
两个小轮子,也蹬出了杭州高新区的“小政府、大服务”的好传统。
高新区跨江,彭政纲也紧跟着跨了江。他是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企业初创时期8位工程师之一。对高新区快速、敏捷地为企业服务的作风与精神,彭政纲深有感触:企业在初创时期,正是在管委会的积极对接下,帮助解决了近百名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问题。
如此高效、快捷的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为企业服务的好故事,在这片创业热土上,不胜枚举。“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就要为他们创造好条件,让他们的人才可以安心留下来在这个地方创业。”这是杭州高新区一以贯之的想法与理念。
也正因为此,此后的十余年间,像恒生电子一样,一大批高新企业纷至沓来,共同书写了“有梦过江来”的佳话。阿里巴巴、新华三集团、海康威视等眼下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排得上号的信息技术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并助推杭州高新区(滨江)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