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挑一育良种
根据遗传学原理,要聚合水稻两个以上的优良性状,就需要成倍的育种材料,经过多年选择才能实现。
“成千上万份杂交后代材料中,优良品种往往万里挑一,因而工作量特别大,成功却是小概率。”姚海根说,与此同时,从育种目标设立到新品种育成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至少需要七八年时间,这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搞科研要拼速度,匀速前进就是退步。‘南繁’利用海南的自然条件多种一季水稻,目前又利用短日照处理和温室设施,实施一年培育3个育种世代,这都是和天抢时间。”在妻儿的支持下,姚海根把一切都交给了水稻田:无休假、不逛街,没去过银行,不会用微信,但时刻关心研究领域的进展——他订阅了各类学术期刊,不断更新脑中“资料库”;一册册《水稻田间记载本》摆满好几柜子。
曾采访过姚海根的同事描述说,姚海根有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3个资料柜中间夹一张行军床,便是休息之所。如今说起这事,他却有些不好意思,连连摆手说:“太乱了,不要看不要看。”在嘉兴市农科院工作的45年,姚海根回家过夜的日子屈指可数,甚至在除夕夜,他也是一放下团圆饭的筷子,就连夜赶回办公室。
“搞农业科学研究,广袤田野是实验室,广大农民是最终服务对象。”姚海根说。
言至此,行如是。迄今为止,姚海根和他的课题组共培育了晚粳“秀水”“苏秀”以及晚糯“祥湖”、杂交稻“秀优”、早籼“嘉早”等系列水稻品种(组合)共103个,种植面积近4亿亩。姚海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共13个,其中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如今,在杭嘉湖平原上,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的稻田里,很多品种都来自姚海根课题组的科研成果。
退而不休为“更好”
如今,姚海根拿到退休证已近两年,却依然退而不休。
“我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早上6点半起床去地里兜一圈,看看情况,回来烧好一天用的开水,再去附近公交站接老伴到所,接着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了。”说起当下的“退休”生活,姚海根轻描淡写地说。
然而,这背后,实为每天满负荷的工作,晚上也经常加班。
育种工作包括田间种植和管理,农艺特性鉴定、考察、记载,还有选种等。尤其在选种季节,课题组必须有3人夜以继日地把白天选的单株及时进行复选、分类、编号、登记,并摘取叶片装入离心管准备提取DNA,最后脱粒,用烘箱烘干,方算完成流水作业。“在一年当中的夏、秋、春3个选种季节,研究人员加夜班近100天。”姚海根说,这么多年,其实都习惯了。
“育种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在他们眼里,水稻品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姚海根说,为了聚合水稻各类的优良性状,就需要不断改良它,因此育种工作是永无止境的。
近5年来,姚海根还从事有关水稻育种的探索性工作,如将研究重点投向如何高效利用粳稻的氮素,希望在减少氮肥的基础上,获得好收成,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离开嘉兴市农科院前,记者忍不住又在院里的试验田边站了一会儿,闭目凝想,阵阵稻香似从不远处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