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阿概况   地理区位   前沿动态    杭网追踪 援建成果    援建故事   阿克苏特产  阿克苏风光
 
您现在的位置: 杭州网>>援建阿克苏 杭州在行动>>
【战“疫”·浙江援疆人在行动】两对母子,两封家书,两位援疆教师
2020-03-18 20:00:00杭州网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援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与家人分离,远赴4600公里外的大西北支教,带去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知识,还有家人沉甸甸的思念。 

今天要说的,就是两位杭州援疆教师和他们妈妈(儿子)的故事。

母子间的家书,互相守望的梦想

去年12月,淳安县千岛湖镇青溪小学的蒋晓华收到了援疆支教的通知,她第一个报了名。报完名,她才把消息告诉了正在紧张准备高考的儿子。让蒋晓华没想到的是,儿子十分支持她的这个决定,“他很为我高兴,让我去完成我的梦想。”

蒋晓华

蒋晓华的儿子在老家念书,马上就要高考了,学校为他们准备了一场成人礼,每位家长接到通知——给孩子写一封信。

信寄出后不久,蒋晓华收到了儿子回寄的一封家书,信里写道:

您儿,不再爱赖于羽翼之下,

他向往广阔、自由的天空;

不再爱呆于暖窝之中,

他渴望拼命、快乐的翱翔;

不再爱存于山坡之上,

他想要登上他最爱的那座山的山巅

……

信是儿子在晚自习课间抽空写的,说是信更像是对母子关系思考的随笔,信中的每句话都透露出对独立、成长的渴望,又含着对母亲的不舍与眷恋,“未曾想到,墨比纸多。”

可能是信中的话还没说完,儿子最后还给蒋晓华写了首诗。“最后一句是‘事与愿成对’,外人可能读不懂,我知道这是儿子对我娘俩彼此守望,一起追逐梦想的期许” 蒋晓华说。

信中夹着儿子写给蒋晓华的一首小诗

蒋晓华告诉记者,自己与儿子的家书,包含着浓浓不可分割的母子亲情,又蕴着母子的互相守望、互相支持,“儿子想要长大,我的梦想也要成长。”

进疆前,蒋晓华已完成了原单位工作的交接,并通过“三个教育在先”学习活动了解了新疆当地的政策、环境、历史,“做好准备了,现在就想着快点进疆见见孩子们。”

说不完的叮嘱,教师的传承

1995年,蒋晓华参加工作,同年周江浩出生。

周江浩是本次杭州支教团年龄最小的老师了,在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二小学任科学老师的他工作还未满三年,周围很多人都没有料到年纪轻轻的周江浩会报名支援边疆,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妈妈。

周江浩

周江浩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妈妈是一位初中语文老师,“从小受妈妈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虽然知道老师的辛苦也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师范专业。”

自从知道儿子要远行,妈妈不时地就给儿子打电话。春节期间,妈妈找周江浩谈话,不断叮嘱要注意些什么。“她担心我在那边生活上会不适应。”连续两个晚上,在吃饭后一直到睡前,妈妈都会找周江浩聊天。

“妈妈虽然当了那么多年老师,却没有过支教的经历。”周江浩知道,妈妈为自己做出这个冲动又勇敢决定感到骄傲。

这两天,回到杭州的周江浩收到了母亲的来信。

周江浩妈妈的信

“儿子,从小到大,我们母子都是离多聚少,这个寒假本愿与你多聊聊,但为了这次援疆,你又早早回到工作所在地做好自我隔离。但不管身处何方,你永远是妈妈我心中骄傲的儿子。”

字里行间,从工作到生活,母亲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既为儿子担心,又为儿子能走出这一步感到骄傲,把儿子视作自己最大的骄傲。

疫情发生以来,周江浩已经完成了跟富春第二小学老师的工作交接,通过电话、微信,了解了阿克苏当地教学的基本情况,还为阿克苏市的孩子们备了3年级一、二单元的课程,“我已经准备好进疆,随时待命。”

千叮咛,万嘱咐,两对母子的两封家书,却道出了万千支教老师的家国情怀和教育夙愿。

来源:杭州市援疆指挥部    作者:    编辑:吴阳杰    
 
援阿概况

    2010年6月,杭州市援疆指挥部作为“全国第一批,全省第一个”率先进驻新疆阿克苏市开展援建工作。
    依据部署,援建共10年,目标到2020年,帮助阿克苏市实现小康。[详细]

援阿规划
  杭州援建阿克苏,大致分为项目援助、智力援助、产业援助三个方面。项目援助主要是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智力援助方面,杭州将通过人才的培养,保证其长久的发展。产业援助方面,杭州通过吸引浙商投资办厂等方式,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详细]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林尧   陈少思